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顏淵4〉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顏淵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這章是接著上章司馬牛問仁而來的。這次問的是「君子」。

司馬牛請教孔子怎樣才是一個君子。孔子回答說:「君子不擔心、不害怕。」﹝司馬牛再﹞問:「不擔心、不害怕就叫作君子了嗎?」孔子回答說:「自己反省﹝沒做過甚麼錯事﹞,幹嘛要擔心害怕?」

這裡的「君子」不是指在位者,而是有道德修養的人。「疚」一說是「病」(包咸、皇侃、朱子),包咸進一步發揮說:「自省無罪惡,無可憂懼」。一說是「窮」,戴望解釋說:「內省不窮於道,適弗逢世,亦無憂懼。」



這裡講的「不憂不懼」,恐怕也就是「君子坦蕩蕩」,相對於小人的「長戚戚」(〈述而37〉)。孔子曾經說過「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孔子跟司馬牛只談到「仁」和「勇」,沒提到「知」(〈子罕29〉)。他在〈憲問28〉中再度提到這三項「君子之道」,還謙稱說自己沒做到。在《易經》〈大過1〉象傳中,也有「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的教誨。

在前章和本章,司馬牛在孔子講完第一次以後,都會再問一遍,多少也反映出他的疑慮不決的憂懼性格。下一章更是從他自己口中說出他的「憂」。

孔安國說:「牛兄桓魋將為亂。牛自宋來學,常憂懼,故孔子解之。」後來的注釋家也都遵循這條路線來當成背景。不過,我覺得還要看說話的對象和場景,不可一概而論,特別是君子也是有「憂」有「懼」的。

孔子就說過他的「憂」:「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3〉)還有,他也強調「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32〉)。甚至《韓詩外傳》〈卷一18〉提到孔子說的「君子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與!」同樣的想法延續到後來的繼承者:孟子就說過「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孟子》〈離婁下56〉)﹝後來同樣的話也出現在《說苑》〈談叢55〉中,沒說是孟子說的﹞;荀子的表述略有不同:「有終生之樂,無一日之憂」(《荀子》〈子道7〉)﹝《說苑》〈雜言26〉和《孔子家語》〈在厄2〉將這句話改成是孔子回答子路的話﹞。

除了「憂」之外,君子也是有「懼」的。孔子在《禮記》〈中庸1〉一開頭就說過:「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另外,徐幹的《中論》〈脩本2〉也提到好幾種「君子之懼」:懼怕人家不認同我的善行,懼怕人家討厭我的惡行,見到人家的善行,懼怕自己做不到,懼怕看到別人的惡行,自己卻跟別人一樣。此外,《淮南子》〈謬稱訓1〉也將君子和小人之「懼」對比:「君子懼失仁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知各殊矣!」所以《易經》〈震卦1〉也提醒:「君子以恐懼脩省」,就是怕自己缺乏反思能力,無法日新又新,行健不息。

「內省不咎」一語道破君子行事的底線。我覺得就是「進退存亡不失其正」(《易經》〈乾卦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述而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罕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憲問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易經》〈大過卦1〉象傳: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述而3〉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衛靈公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孟子》〈離婁下56〉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說苑》〈談叢55〉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順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難。
《荀子》〈子道7〉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既已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生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說苑》〈雜言26〉子路問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孔子曰:「無也。君子之脩其行未得,則樂其意;既已得,又樂其知。是以有終生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則不然,其未之得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孔子家語》〈在厄2〉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子曰:「無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則樂其意;既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則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韓詩外傳》〈卷一18〉孔子曰:「君子有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與!」《詩》曰:「未見君子,憂心惙惙。」
《禮記》〈中庸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論》〈脩本2〉君子之於己也,無事而不懼焉;我之有善,懼人之未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懼人之未吾惡也。見人之善,懼我之不能脩也;見人之不善,懼我之必若彼也。故其嚮道,止則隅坐,行則驂乘;上懸乎冠緌,下繫乎帶珮。晝也與之遊,夜也與之息。此《盤銘》之謂「日新」,《易》曰:「日新之謂盛德。」孔子曰:「弟子勉之,汝毋自舍,人猶舍汝,況自舍乎?人違汝其遠矣。」故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不寢道焉,不宿義矣。
《淮南子》〈謬稱訓1〉君子懼失仁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知各殊矣。
《易經》〈震卦1〉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
《易經》〈乾卦24〉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