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顏淵2〉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顏淵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前章是由孔子「德行」門排第一的顏淵請教孔子「仁」的具體做法,這章是同一「德行」門排第四的仲弓請問同樣的問題。弟子問的問題一樣,孔子卻有不同的答案。可是仔細想想,真有那麼不同嗎

仲弓請教孔子有關「仁」的問題。孔子回答說:「出家門或國門要像是去會見重要的賓客那樣﹝的慎重﹞,要讓百姓服勞役要像承辦祭祀大典那樣﹝的慎重﹞。自己不希望別人對我做的事情,我也不要對別人做同樣的事情。﹝如果能夠這樣有同理心,﹞不管在諸侯之邦或是士大夫之家做事,都不會被上司和下屬埋怨。」仲弓聽完﹝,很恭敬地﹞說:「我雖然很笨,但是我願意努力去做。」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4〉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於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雖然不擅長花言巧語(〈公冶長5〉),但是可以「南面」(〈雍也1〉),是個不可多得的治國良材(〈雍也6〉),列名孔門「德行」(〈先進3〉),當過「季氏宰」(〈子路2〉)。

孔安國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為仁之道莫尚乎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恕」,所以以後古注都遵循著「敬」和「恕」就是「仁」來發揮。
邢昺就說:「此章明仁在敬恕也」,朱子也說:「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則私意無所容而心德全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了此章之外,也出現在〈衛靈公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禮記》〈大學12〉中,稱為「絜矩之道」。《說苑》〈敬慎29〉有一段不太一樣的話,最後也提到這「八字箴言」:「去徼幸,務忠信,節嗜欲,無取虐於人,則稱為君子,名聲常存。怨生於不報,禍生於多福,安危存於自處,不困在於蚤豫,存亡在於得人,慎終如始,乃能長久。能行此五者,可以全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謂要道也。」現在討論「全球倫理」的學人和宗教人士,也發現這八個字是人類可以溝通的普世價值,不過算是「消極面」,更積極的表述和做法應該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雍也30〉)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孟子》〈梁惠王上7〉)。大家都能夠有同理心,換位思考,就往大同世界邁向一步。

朱子還將這章和上章比較:「克己復禮,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顏、冉之學齊高下淺深於此可見。」

我認為這兩章孔子講的都是具體可行仁的事情,並不抽象。「克己復禮」對應「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非禮勿視聽言動」也對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且也都是從負面來表述。這一章多了個「在家無怨、在邦無怨」,很謙虛地只希望能達到「無怨」的低標,沒有誇大說到要「有功」。而且這兩位弟子也都在之後說「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大概就是「德行」門的「卑以自牧」(《易經》〈謙卦2〉)吧!

「力行近乎仁」(《禮記》〈中庸21〉),這兩位孔門德行弟子未嘗不是「力行『進』乎仁」,向「仁」前進!「前進」就會「靠近」。「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30〉)

我認為這正是孔門精髓:只求力行,不比高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4〉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於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2〉冉雍字仲弓。
〈公冶長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雍也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雍也2〉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雍也6〉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先進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子路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衛靈公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禮記》〈大學12〉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
《說苑》〈敬慎29〉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嗜欲使行虧,讒諛亂正心,眾口使意回,憂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汙辱難湔灑,敗事不可後追,不深念遠慮,後悔當幾何?夫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禍之馬也;謾諛者,窮辱之舍也;取虐於人者,趨禍之路也,故曰去徼幸,務忠信,節嗜欲,無取虐於人,則稱為君子,名聲常存。怨生於不報,禍生於多福,安危存於自處,不困在於蚤豫,存亡在於得人,慎終如始,乃能長久。能行此五者,可以全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謂要道也。
《韓詩外傳》〈卷九9〉傳曰:堂衣若扣孔子之門,曰:「丘在乎?丘在乎?」子貢應之曰:「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親內及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何言吾師之名焉?」堂衣若曰:「子何年少言之絞?」子貢曰:「大車不絞,則不成其任;琴瑟不絞,則不成其音。子之言絞,是以絞之也。」堂衣若曰:「吾始以鴻之力,今徒翼耳!」子貢曰:「非鴻之力,安能舉其翼!」《詩》曰:「如切如瑳,如琢如磨。」
〈雍也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孟子》〈梁惠王上7〉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易經》〈謙卦2〉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禮記》〈中庸21〉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述而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