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子罕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這章後來多加了「已矣哉」三個字,再度出現在〈衛靈公13〉。

這章是孔子感嘆世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見。司馬遷將這句話放在孔子在衛國,感嘆衛靈公看重夫人南子,而冷落自己所發出的感嘆(《史記》〈孔子世家23〉和《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29〉)。朱子和劉寶楠的註解也都這麼認為。如果是這樣,這就是發生在魯定公十四年(西元前496年)的事,孔子那年56歲。

孔子﹝感嘆地﹞說:「我沒見過好德像好色一樣的人﹝統治者﹞。」

古注都點出這是孔子感嘆「時人薄於德而後於色,故發此言」(何晏)。沒有人進一步探討這「千古一嘆」背後的原因。


我覺得這是感嘆「統治者」的行為,而不是指一般人。孔子在回答曾子問「七教」時,就提出過「上好德則下不隱」(《大戴禮記》〈主言6〉和《孔子家語》〈王言解6〉),這是提醒統治者「風行草偃」的效應。他對於一般人道德的評價應該是比統治者高的,他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28〉),這裡他提到「好學」,沒提到「好色」。

這一章也經常拿來和「賢賢易色」(〈學而7〉)呼應。不過,那段話是子夏說的,而且也不是針對統治者來說的。意思儘管大同小異,但是和這章的場合不同。

所以,孔子這話得小心看待。除了一般人民之外,孔子的學生者應該是「好德者多過好色者」,例如顏淵。孔子總不會說一天到晚都見到的學生都是「好色勝過好德」吧!

其次,孔子本身就是好德的人。他一天到晚周旋在這些好色之徒中間,如果沒辦法以身教感化周遭的人,那他的傳道不就是白搭?這也許是孔子最深的感嘆。

其三、「好色」和「好德」兩者與「性」和「習」的關係如何?從「性相近,習相遠」(〈陽貨2〉)的原則看來,「好色」人多,恐怕是「性相近」的緣故,「好德」人少,似乎是「習相遠」。孔子應該不像後人那樣視「好色」為洪水猛獸(《禮記》〈坊記38〉),甚至走到「男女授受不親」的死路上去。「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禮記》〈中庸12〉),就算「好色」也應該像《詩經》〈關雎〉說的那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過重點還是要以禮樂求之,也就是應該守禮,不逾越分際。「好色」要「好德」加以節制,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吧!

再說,「好德」其實應該也是「性」的一部分,這是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而設立的規範;如果所有人都「你爭我奪」,沒個秩序,整個社會是不可能永續存在的。

這樣看來,「性」顯然有著「利己」和「共利」的兩面,「習」﹝特別是「習禮」﹞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多發揮「共利」來抑制「私利」的過度膨脹。孔子說「克己復禮」而不說「復性」,跳開了千古爭論不休的「性善?性惡?性無善惡?性有善有惡?性可善可惡?人性向善?」泥淖,恐怕更簡單明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衛靈公1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29〉顏刻,魯人,字子驕。少孔子五十歲,孔子適衛,子驕為僕。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出,而令宦者雍渠參乘,使孔子為次乘,遊過市,孔子恥之。顏刻曰:「夫子何恥之?」孔子曰:「《詩》云:『覯爾新婚,以慰我心。』」乃歎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史記》〈孔子世家23〉去即過蒲。月餘,反乎衛,主蘧伯玉家。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過曹。是歲,魯定公卒。
〈學而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陽貨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禮記》〈坊記38〉子云:「好德如好色。」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故男女授受不親。御婦人則進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與同席而坐。寡婦不夜哭。婦人疾,問之不問其疾。以此坊民,民猶淫泆而亂於族。
《大戴禮記》〈主言6〉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愨、女憧、婦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諸天下而不窕,內諸尋常之室而不塞。是故聖人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而民棄惡也如灌。」
《孔子家語》〈王言解6〉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弟;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樸,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窕,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公冶長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禮記》〈中庸12〉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