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子罕10〉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

〈子罕10〉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這是弟子描述孔子平日對三種人的尊重行為。因為沒有孔子說的話,其實好像放在〈鄉黨〉篇更恰當。而且,〈鄉黨16》也有和本章及為類似的記載:「寢不尸,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司馬遷引用此章時,文字略有不同,可能是因為參考的版本不同(《史記》〈孔子世家67〉)。

孔子見到服喪服的人,穿戴官服的人和盲人,如果碰到了,就算這個人年紀比自己小,也會從坐姿站起來;如果自己經過這些人身邊,一定快步通過。」


「齊衰」要念成「資崔」,是傳統喪服之一。根據自己和喪者的親疏遠近關係,有「五服」的規定: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這五種喪服,不僅在形制上不同,服喪得時間也不同。「五服」的喪服制也傳到朝鮮和越南。

「冕衣裳」中的「冕」是「冠」,也就是帽子,這是大夫才能有的服制;「衣」是上服;「裳」是下服。總體而言,能穿這樣的盛重的服制就是大夫以上的貴者。

「瞽者」皇侃說是「盲人」,朱子說是「無目者」,現在叫做「視障人士」。只有戴望說是「樂官」。當時樂官多為視障人士,但不是所有的視障人士都是樂官。戴望這麼說,似乎太過狹隘。

以上三種人都是從外表就可以一眼看出,不表示孔子只對這三種人表達尊敬,更不是表是孔子對這樣的人有差別待遇。例如:孔子碰到耳聾或其他不是一眼就可以辨識出其殘障的人士,只要知道以後,都會有一樣的表現,並不是厚此薄彼。

「作」,是「起」,就是從原先的坐姿起身站起來。「趨」,是「疾行」,就是快步通過,劉寶楠特別解釋是「其過之,謂行岀其前也」。

包咸最早就解釋孔子這樣做的原因:「此夫子哀有喪,尊在位,恤不成人也。」
黃懷信更簡化說是「哀喪、敬禮、憫殘」。這些都是孔子日常生活中守禮的表現。這也是文明社會對不同人的尊重。這個傳統現在還一直延續到現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鄉黨16〉寢不尸,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史記》〈孔子世家67〉是日哭,則不歌。見齊衰、瞽者,雖童子必變。
《禮記》〈王制65〉凡三王養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將徙於諸侯,三月不從政。自諸侯來徙家,期不從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