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子罕14〉子欲居九夷

〈子罕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這是孔子藏道於民的想法。

孔子想要移居到東方的偏遠地區。有人說:「那裏的文化程度太低,不合適吧?」孔子回答說:「有君子去住的地方,文化程度不會太低的。」


「九夷」是九種東方的民族,詳細名單可參考《後漢書》〈東夷列傳1〉。古注很多解釋,戴望和劉寶楠認為是朝鮮。孔子「欲居之」,朱子認為這是「乘桴浮于海」(〈公冶長7〉)是同樣的意思。《說文解字》在解釋「羌」字時,就將兩句合成一句。

「陋」,皇侃說是「鄙陋」,邢昺說是「鄙陋無禮」,戴望也說是「無禮義」,劉寶楠說法也類似:「其地僻陋,人不知禮儀也。」這些解釋都從文化的角度著眼,而不是物質的角度來看,很能抓住孔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衛靈公32〉)的真精神。

東漢的王充很早就指出:正因為「九夷」沒有文化,而孔子之道又不見重用,所以才想到九夷去傳播君子之道(《論衡》〈問孔39〉)這當然是呼應了「風行草偃」的君子設教的效果(〈顏淵19〉)。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就在於文化。以前人習慣以血緣來區分華夏和夷狄。孔子認為區分的標準應該是文化。有文化就是華夏,沒文化就是夷狄。孔子提倡的修己安人的禮義制度就是具體的文化,如果當時的國君不認同這樣的主張,不在文化上著力,那就是自甘淪落為夷狄。也許被認為夷狄的民族還有接觸孔子傳授的君子之道的機會,因而可以讓自己成為華夏。

孔子應該是抱著這樣的期待的。我們現在學習古代經典,不也是抱著這樣的期待。

就是因為「陋」,才需要文化。哪裡需要文化,孔子就去哪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後漢書》〈東夷列傳1〉王制云:「東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公冶長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說文解字》〈羊部2345〉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聲。南方蠻閩从虫,北方狄从犬,東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種也。西南僰人、僬僥,从人;蓋在坤地,頗有順理之性。唯東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於海。」有以也。
〈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衛靈公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衡》〈問孔39〉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疾道不行於中國,志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或人難之曰:「夷狄之鄙陋無禮義,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為陋乎?
《論衡》〈問孔40〉問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於中國,故欲之九夷。夫中國且不行,安能行於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言夷狄之難、諸夏之易也。不能行於易,能行於難乎?
《論衡》〈問孔41〉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謂陋邪?」謂脩君子之道自容乎?謂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脩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國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躶國,躶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於夷狄也。禹不能教躶國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為君子?
《白虎通德論》〈禮樂11〉曰四夷之樂者何謂也?以為四夷外無禮義之國,數夷狄者從東,故舉本以為之總名也。言夷狄者,舉終始也;言蠻,舉遠也;言貉,舉惡也。則別之,東方為九夷,南方為八蠻,西方為六戎,北方為五狄。故《曾子問》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百姓之難至者也。」
〈顏淵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