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顏淵20〉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此章孔子教誨子張區分「聞」「達」的差別。

子張請教孔子:「一個立志為士的人,要怎樣才算是達?」孔子反問說:「甚麼意思啊?你所說的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說:「在邦國大家都聽過﹝你的大名﹞,在宗族中也都聽過﹝你的大名﹞。」孔子回答說:「你說的是聞,不是達。﹝這是不一樣的。﹞所謂的達,是一個人秉持著直率的本質,而且還熱心公益,能夠注意到別人說話的意思而且也會觀察人的臉色行事,事事都替別人考慮。﹝這樣才能夠﹞在邦國能通達,在宗族也能通達。而所謂的聞,只是外表看起來為別人好,可是做起事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平常讓人不起疑心。這種人,才是在邦國大家都聽聞過﹝他的底細﹞,在宗族也是大家都聽聞過﹝他的底細﹞。」


「士」、皇侃說是「通謂丈夫也」,邢昺說是「有德之稱」,《說文解字》〈士部226〉「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凡士之屬皆从士。」孔子的說法是根據字的構造來解釋士的造字原意,似乎有著「一以貫之」的意思。不過,除了許慎這裡的說法,其他先秦兩漢古籍找不到孔子這句話。從《論語》提到「士」的章節來看,其意義似乎和有德行的「君子」差不多(〈里仁9〉、〈泰伯7〉、〈憲問2〉和〈子張1〉)。

「達」、皇侃說是「身命通達」,朱子說是「德孚於人而行無不得之謂」,戴望和劉寶楠都說是「通」。其實不如「依經解經」,以孔子自己在本章中所說的「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邦」、皇侃說是「仕諸侯」,「在家」,皇侃說是「仕卿大夫」。

「質直而好義」,皇侃說是「質性正直,而所好者義也」;「察言而觀色」,皇侃說是「察人言語,觀人容色者也」;「慮以下人」,則是「懷於謙退,思以下人也」。邢昺和劉寶楠的解釋也大致不出皇侃的意思。王夫之對每個關鍵字都有解釋:「質」是誠樸而不事文飾,「直」是順理而無阿曲,「義」乃所當為之事,「好義」乃見義則樂為之,不以便利而中沮,皆在應事接物上說。「察言觀色」,若人言色不順,則反求諸己。「慮以下人」,不競立功,不爭立名,不恃己之長而驕,不專利於己而抑人。

馬融解釋最後一句:「此言佞人假仁者之色,行之則違,安居其偽而不自疑。必聞,佞人黨多也。」這也呼應著孔子說過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3〉)或「色莊」(〈先進21〉),也就是所謂的「沽名釣譽」。

劉寶楠注解「聞」是「多是虛偽,故以仁之美德而色取之,不顧其行違也,身居於仁,而若無所疑也。如此以得名譽,是之謂聞」,並引用《荀子》〈宥坐2〉中「孔子誅少正卯」的五個理由:「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用以證明孔子深惡「聞」。這裡雖然提到了「達」﹝心達而險﹞字,但是五項罪名的實質內容都和「聞」有關。另外,他也提到王莽的故事作為另外一個「聞」的證據。

孔子這麼注重「聞」和「達」差別,也是他力求「正名」的「微言大義」。

子貢和子路也都問過孔子同樣有關「士」的問題。孔子回答子貢的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子路20〉),這是從奉命出使的外交事務上著眼;回答子路的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子路28〉),這是從情感表達方面著眼,此章則強調人際關係。三次回答的重點完全不同。這就是因材施教。可見做為一個士,不只是一個面向,孔子恐怕是希望補強弟子的缺點而施教。

在其他章節,孔子還提過「士」的對待物質生活的態度:要志於道,要不恥惡衣惡食(〈里仁9〉),也不要「懷居」(貪圖居處安適) 〈憲問2〉。弟子曾子也提過「士」要「弘毅」,以「仁為己任」,而且「死而後已」(〈泰伯7〉)。子張大概是在接受孔子教誨之後也認識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子張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說文解字》〈士部226〉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凡士之屬皆从士。
〈里仁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泰伯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路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憲問2〉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微子11〉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子張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雍也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雍也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憲問23〉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憲問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學而3〉巧言、令色,鮮矣仁!
〈先進21〉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荀子》〈宥坐2〉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