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子路9〉子適衛,冉有僕

〈子路9〉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這章是孔子藉著衛國的人口富庶狀況,進一步答覆冉有治國的先後順序。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啊!」冉有就問道:「既然已經人口富庶了,接下來要致力於什麼呢?」﹝孔子﹞回答說:「讓人民富起來!」﹝冉有﹞又問:「讓人民富起來以後,又要致力於什麼?」﹝孔子﹞回答說:﹝教育人民,﹞「讓人民有文化。」

「適」適「往」。「僕」是「駕車」。「庶」是「眾」,表示人口眾多。「加」是「益」,也就是「還可以努力的空間」。


這章的意旨很清楚。儒家後學的孟子和荀子都遵循類似的看法:孟子強調要「制民之產,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上7〉);荀子也說:「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王事具矣。」就連被歸在法家的管子,也有類似的想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1〉),所以他強調「富民」(《管子》〈治國1〉)。這章就看出孔子強調的人民經濟生活的這種「經濟基礎」。

這章和孔子回答子貢問政時,先回答「足食」的部分是一致的。只是子貢用假設性問題請教孔子「必不得已而去之」時,孔子強調的是「民無信不立」。子貢問的是特殊狀況,不能拿來跟本章所說的一般狀況相提並論。

這章是《論語》中跟「衛國」有關的十章之一:幾次是弟子請問孔子是否會為衛君服務(〈述而15〉)或者為政的順序(〈子路3〉),一次是衛靈公請教孔子軍事的問題,讓孔子不高興(〈衛靈公1〉),一次是孔子解釋衛靈公無道而不亡是因為還有賢人輔政(〈憲問19〉),他稱讚過衛公子荊(〈子路8〉),也被衛國的公孫朝問過子貢他的學歷(〈子張22〉),他在衛國擊磬,也被一位路過的隱士聽出心聲(〈憲問39〉),他強調「魯、衛之政,兄弟也」(〈子路7〉),也從衛國帶回了「樂」的相關制度,補足了魯國樂的闕失(〈子罕15〉)。

魯國沒做到的,衛國似乎還保留了一些「斯文」。所以這裡說的「教之」,恐怕當時真還是衛國還是有條件可以完成這樣的文化重建工程。只是衛國國君的心思不放在孔子和斯文之上。時也?命也?

如果是這樣,下一章就很有意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孟子》〈梁惠王上7〉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荀子》〈大略52〉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王事具矣。
《管子》〈牧民1〉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治國1〉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顏淵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述而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罕15〉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子路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子路8〉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憲問19〉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憲問39〉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衛靈公1〉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子張22〉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