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這章還是講治理天下至少要有三十年﹝一代﹞的時間才能讓天下太平。
孔子說:「開國之君受天命而統治天下,至少需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讓人民彼此相愛而且有文化。」
「世」是三十年。「王者」是「聖人為天子者」(皇侃)或「聖人受命而興也」(朱子),黃懷信認為是指「開國之君」,比較有道理。「仁」是「教化浹也」(朱子)或「相親耦之謂也」(黃式三),也就是「人人都有文明的行為」。
為甚麼最少需要三十年?孔子並沒有解釋。皇侃認為:「就被惡化之民已盡,新生之民得三十年則所稟聖化易成。」我想除了人民的文明程度問題之外,還有足食和足兵的問題要在三十年內解決,才進而有教化的推行,這恐怕真是一代人的工程。
孔子曾經說過如果自己治國,一年就可以有基本成效,三年就可以見到進階的成果(〈子路10〉)。這種說法看來和此章的說法不一致。朱子引用了程子的解釋:「三年有成,謂法度紀綱有成而化行也。漸民以仁,摩民以義,始之浹於肌膚,淪於骨髓,而禮樂可興,所謂仁也。此非積久,何以能致?」也就是說:「三年有成」只的是「制度的建立」,「世而後仁」則是禮樂滲入人心和社會之中,已經具有大同世界的雛形。
治國要從物質基礎(如:足食)開始,然後經過制度的建立(如:足兵),再到禮樂教化的盛行。這些不同的階段都需要不同的時間。《春秋公羊傳》有「三世」之說:據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孫中山先生也提過三階段:「軍政」、「訓政」和「憲政」,想法也是和這章一脈相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附錄
〈子路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