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這是繼前章之後,正面談論同門之間應該向著「仁」的目標前進。不過,這不是孔子說的話,卻有著孔門思想的一脈相傳。
曾子說:「有德的君子是靠著共學《詩》、《書》、禮、樂而認識同門的,目標是要彼此相親相愛,成就大同世界。」
「文」、許多古注都解作「文德」(孔安國、皇侃、邢昺),戴望說是「禮文」,劉寶楠說是「《詩》、《書》、禮、樂」。「以文會友」,孔安國說是「友以文德合也」,劉寶楠說是「共處一學者也」,也就是我上一章說的「同門曰友」,也就是「共學的同門」(〈子罕30〉),學的內容就是「《詩》、《書》、禮、樂」或是「文、行、忠、信」(〈述而25〉)。「以文會友」就是避免「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8〉和《說苑》〈建本8〉)「輔仁」,孔安國說是「輔成己之仁」。「仁」人際之間的正面關係,所以似乎不該只是著重在自己,而是要輔成彼此之間正能量關係。朱子將這兩句做了一個對仗工整的解釋:「講學以會友,則道益明;取善以輔仁,則德日進。」
「以文會友」只是同門結緣的第一步,可是最終的目標是「以友輔仁」,這需要同門的人有「共識」,並且願意「共事」,才有「適道」的可能。至於更高層次的「立」與「權」,就是難上加難,需要更多的溝通來決定對於目標和手段之間要採行妥協或堅持。
孔門都做不到,後來的其他師門就更要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子罕30〉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述而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禮記》〈學記8〉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說苑》〈建本8〉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大學之教也;時禁於其未發之曰預,因其可之曰時,相觀於善之曰磨,學不陵節而施之曰馴。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遜,則壞亂而不治;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故曰有昭辟雍,有賢泮宮,田里周行,濟濟鏘鏘,而相從執質,有族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