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孔子認為音樂反映出社會風氣和政治興衰。所以他在本章就評論兩個領袖人物或是他們的時代的音樂。
「韶」,古書中又作「大韶」、「九韶」或「簫韶」,古注都說是「舜樂名也」,《禮記》〈樂記〉說是「繼也」,《春秋繁露》〈楚莊王〉說是「昭也」,皇侃說是「紹」,就是現在說的「克紹箕裘」的「紹」,是「承傳」的意思,皇侃進一步解釋說「韶,紹也。天下之民樂順揖讓紹繼堯德,故舜有天下而製樂名『韶』也。」。「武」則是「武王樂也」,皇侃的進一步解釋是「天下之民樂武王干戈,故樂名『武』也。」邢昺說是「以武德民心,故名樂曰『武』。」
「美」,皇侃說是「堪合當時之稱也」,朱子說是「聲容之盛」。「善」,皇侃說是「理事不惡知名也」,朱子說是「美之實也」。一說「善」本作「繕」,《廣雅》〈釋詁〉:「繕,治也」。
孔子以「美」和「善」兩項標準評論「韶」和「武」兩種樂曲,「韶」兼具「美善」雙重標準,「武」只達到「美」,卻沒到「善」的境界。孔子這裡也沒明說原因。後來的註解都很一致地認為:舜是以自身的德性受到堯的禪讓,這種「公天下」「以德服人」的正能量就展現在音樂上,所以既美且善;武王伐紂,靠的是武力,而且已經淪落成「家天下」的格局,雖然也是順天應人,畢竟還不達不到「公天下」和「以德服人」的標準,所以只達到「美」,沒能上升到「善」的境界。
孔子從對音樂的評論,也透露出他的「天下為公」的美善目標。這也許這兩項目標就是前一節儀封人說的「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的原因吧!一個道裡,分在兩章。這是《論語》密碼嗎?
附錄
〈述而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衛靈公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禮記》〈樂記23〉《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
《說苑》〈脩文32〉孔子至齊郭門之外,遇一嬰兒挈一壺,相與俱行,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謂御曰:「趣驅之,趣驅之。」韶樂方作,孔子至彼,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故樂非獨以自樂也,又以樂人;非獨以自正也,又以正人矣哉!
《春秋繁露》〈楚莊王6〉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韶」者,昭也。禹之時,民樂其三聖相繼,故《夏》。「夏」者,大也。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患害也,故《濩》。「濩」者,救也。文王之時,民樂其同師徵伐也,故《武》。「武」者,伐也。四者,天下同樂之,一也,其所同樂之端不可一也。作樂之法,必反本之所樂。所樂不同事,樂安得不世異?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湯作《濩》而文王作《武》。四樂殊名,則各順其民始樂於己也。見其效矣。《詩》云:「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樂之風也。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當是時,紂為無道,諸侯大亂,民樂文王之怒而詠歌之也。周人德已洽天下,反本以為樂,謂之《大武》,言民所始樂者武也云爾。故凡樂者,作之於終,而名之以始,重本之義也。此觀之,正朔、服色之改,受命應天制禮作樂之異,人心之動也。二者離而複合,所為一也。
《白虎通德論》〈禮樂5〉王者始起,何用正民?以為且用先王之禮樂,天下太平,乃更制作焉。《書》曰:「肇修殷殷禮,祀新邑。」此言太平去殷禮。《春秋傳》曰:「昌何為不修乎近而修乎遠,同己也,可因先以太平也。」必復更制者,示不襲也,又天下樂之者。樂者所以象德表功殊名。《禮記》曰:「黃帝樂曰《咸池》,顓頊樂曰《六莖》,帝嚳樂曰《五英》,堯樂曰《大章》,舜樂曰《簫韶》,禹樂曰《大夏》,湯樂曰《大護》。周樂曰《大武象》,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顓頊曰《六莖》者,言和律曆以調陰陽,莖者著萬物也;帝嚳曰《五英》者,言能調和五聲以養萬物,調其英華也;堯曰《大章》,大明天地人之道也;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道也,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湯曰《大護》者,言湯承衰,能護民之急也;周公曰《酌1》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武王曰《象》者,像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合曰《大武》者,天下始樂周之征伐行武,故詩人歌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當此之時,天下樂文王之怒,以定天下,故樂其武也。周室中制《象湯》樂何?殷紂為惡日久,其惡最甚,斫涉刳胎,殘賊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後舞。克殷之後,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節喜盛。
1. 合 : 刪除。 據《抱經堂叢書》本刪。
《風俗通義》〈聲音2〉夫樂者,聖人所以動天地、感鬼神、按萬民、成性類者也。故黃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韶》,禹作《夏》,湯作《護》,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斟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護》、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韶》、繼堯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華茂也,《六莖》、及根莖也,《咸池》、備矣。
《新語》〈獨斷〉〈卷上75〉五帝三代樂之別名:黃帝曰《雲門》,顓頊曰《六莖》,帝嚳曰《五英》,堯曰《咸池》,舜曰《大韶》,一曰《大招》,夏曰《大夏》,殷曰《大濩》,周曰《大武》。天子八佾,八八六十四人,八者,象八風,所以風化天下也。公之樂《六佾》,象六律也。侯之樂《四佾》,象四時也。
《莊子》〈雜篇〉〈天下2〉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
《漢書》〈傳〉〈董仲舒傳22〉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此之謂也。至於殷紂,逆天暴物,殺戮賢知,殘賊百姓。伯夷、太公皆當世賢者,隱處而不為臣。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秏亂,萬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從周。文王順天理物,師用賢聖,是以閎夭、大顛、散宜生等亦聚於朝廷。受施兆民,天下歸之,故太公起海濱而即三公也。當此之時,紂尚在上,尊卑昏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繫萬事,見素王之文焉。繇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而勞逸異者,所遇之時異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之謂也。
《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1〉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