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八佾20〉子曰〈關雎〉

〈八佾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如果不先了解內容,就很難判斷孔子為什麼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因為《詩經》從來就有不同的解釋法﹝這叫做「詩無達詁」﹞,如果從字面看,當然比較簡單,就是一首男追女的情詩,不同的解釋只在於「到底追到了沒有」。有些古人偏偏要說這首詩是在「歌詠后妃之德」,我是不能接受這樣的解釋。

古注認為,孔子說這話是要反駁當時人認為這首詩太過「淫」和「傷」。而且還說「樂而不淫」是因為君子「樂」的不是淑女的「色」,而是她的「德」,這點我同意;但是說「哀而不傷」是「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這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這裡的「淫」,不是現在「淫亂」的意思,而是樂的過度就是「淫」;「傷」也同理是「哀過了頭」。這裡蘊含著孔子強調的「中庸之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1〉)後人說「發乎情,止乎禮」是很精簡的詮釋。這是最早「情緒管理」的教誨,而且從男女之情教起。只可惜弟子記載的太少,讓後人對於男女之間的問題,變成沒人注意的大學問。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段先從河上沙洲上的鳥兒的求偶叫聲講到君子要找色德兼備的淑女當配偶。「好」要念成「好壞」的好,「好逑」,是「最好的搭配」或「絕配」的意思。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段從採荇菜講起(可能有著希望自己有「幸」的意味),講到暗戀之苦,不管睡覺還是醒著,都希望他能回應自己的情感。可是偏偏自己的情感卻得不到回應,所以就睜眼閉眼都想著忘不了,到了輾轉難眠(像被臭蟲叮咬一樣難受)的地步。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這段有人說是自稱「君子」的男子修成正果,所以透過琴瑟先做朋友,然後再進一步敲鑼打鼓完成婚配嫁娶。有人說這還是這位寫詩男子的幻想,沒發生婚配嫁娶之事,因為前面已經說了「求之不得」。可是這位男子並沒有氣餒,仍然想用「禮樂」來取悅「窈窕淑女」。(編按:圖為荇菜,出自於日本《詩經名物圖解》,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者細井徇/細井東陽繪著,約為1848年出版)

黃懷信把孔子的話搭配〈關雎〉的段落加以解釋得十分妥切:「『鐘鼓樂之』是樂也;『琴瑟友之』,是不淫也。『求之不得』,是哀也;『輾轉反側』,是不傷也。」

所以,這裡還是談「禮」,特別是「禮」和「情」的關係。這也是現代人說的「情緒管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也還是一個很好用的「中道情商」的標準。


附錄

《詩經》〈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禮記》〈中庸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禮記》〈禮運3〉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禮記》〈禮運18〉故聖人乃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