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八佾10〉

〈八佾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本章和下章都是講「禘」這種祭典。這是有關「禘禮」的程序問題,因為這種禮已經不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們只能求諸古注。但是古注也都不太一樣。簡言之,當政者對於古禮已經「損益」的太厲害了,喪失了古禮的本義,所以也就沒甚麼值得讓人在儀式中學習,看了也是白看。

「禘」是古代天子祭拜太祖以下的列祖列宗的大祭,有人說是夏天的祭典,五年一次。孔安國說明了這種祭典的意義,只是他用的是「禘(音帝)祫(音俠)之禮」,他說:「禘祫之禮為序昭穆也,故毀廟之主及群廟之主接合食於太祖。」「太祖」就是自己宗族的始祖。皇侃的注稍微說的詳細些,基本上是這樣的意思。朱子引用趙伯循的說法,意思大略相同。

邢昺的說法稍微清楚一些:「鄭玄曰:『魯禮,三年喪畢,而祫於太祖。明年,春禘於羣廟。』自爾之後五年而再殷祭,以遠主初始入祧,新死之主又當與先君相接,故禮因是而為大祭,以審序昭穆,故謂之禘。禘者,諦也,言使昭穆之次審諦而不亂也。祫者,合也。文二年《公羊傳》曰:『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於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是也。」簡言之,有些剛過世的先人出現,其他祖先得神主牌位就都得往太祖那方向進一級。

為了瞭解這樣的禮法,恐怕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昭穆」。根據《大陸版辭源》的說法:「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稱穆;用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長幼、親疏和遠近。《周官》〈春官小宗伯〉:『辨廟祧之昭穆』。後來泛指家族的輩分。晉陶潛《陶淵明集》〈一〉〈贈長沙公詞序〉:「長沙公於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馬,昭穆既遠,以為路人。」這大概就是「慎終追遠」中的「追遠」,對於歷代「列祖列宗」的禮敬。

至於「灌」是「禘」禮儀式的一部分,是將祭祀用的酒灑在地上,目的是希望神明享用。古注說「求神」、「降神」。

孔子在最後為什麼說「我不想再看下去了」,古來的注解都說是魯君不守禮法。因為魯閩公和魯僖公是兄弟相承君位,卻例同父子,各為昭穆。本來兄弟的昭穆應該有所不同,所謂的「兄弟異昭穆」。像魯君這樣的做法,豈不是「亂了套」?孔子這樣遵守禮法的人,怎麼會看得下去呢?但是具體來說是怎麼回事,孔子說得太少,大家都是推測。

其實,應該秉持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啥話也別說。


附錄

《說文解字》〈卷二〉〈示部43〉禘:諦祭也。从示帝聲。《周禮》曰:「五歲一禘。」
《爾雅》〈釋天43〉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蒸,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薶,祭山曰庪縣,祭川曰浮沈,祭星曰布,祭風曰磔,是禷是禡,師祭也,既伯既禱,馬祭也,禘,大祭也,繹,又祭也,周曰繹,商曰彤,夏曰復胙。
〈八佾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禮記》〈王制27〉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禮記》〈禮運9〉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禮記》〈喪服小記9〉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庶子王,亦如之。
《禮記》〈大傳1〉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於其君,干祫,及其高祖。
《禮記》〈祭統33〉昔者,周公旦有勛勞於天下。周公既沒,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勛勞者,而欲尊魯;故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祭,則大嘗禘是也。夫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康周公,故以賜魯也。子孫纂之,至于今不廢,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
《禮記》〈仲尼燕居3〉子貢退,言游進曰:「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然則何如?」子曰:「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義、嘗禘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是故,宮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式,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得其宜。」
《孔子家語》〈論禮1〉孔子閒居,子張、子貢、言游侍。論及於禮,孔子曰:「居!汝三人者。吾語汝以禮周流無不遍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如何?」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子貢曰:「敢問何以為中禮者?」子曰:「禮乎!夫禮所以制中也。」子貢退。言游進曰:「敢問禮也,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子貢問:「何也?」子曰:「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禘嘗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饗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明乎郊社之義、禘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是故居家有禮,故長幼辯;以之閨門有禮,故三族和;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敘;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是以宮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軾,鬼神得其享,喪紀得其哀,辯說得其黨,百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於身而措於前,凡眾之動,得其宜也。」
《禮記》〈中庸19〉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說苑》〈脩文26〉春祭曰祠,夏祭曰禴,秋祭曰嘗,冬祭曰烝;春薦韭卵,夏薦麥魚;秋薦黍豚,冬薦稻鴈。三歲一祫,五年一禘;祫者,合也;禘者,諦也。祫者大合祭於祖廟也,禘者諦其德而差優劣也。聖主將祭,必潔齋精思,若親之在;方興未登,㥥㥥憧憧,專一想親之容貌彷彿,此孝子之誠也。四方之助祭,空而來者滿而反,虛而至者實而還,皆取法則焉。
《禮記》〈祭統20〉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大廟,則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倫。此之謂親疏之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