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先進17〉小子鳴鼓而攻之

〈先進17〉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這章是孔子對於弟子冉求為虎作倀,助紂為虐的事情大為失望和不滿。

季氏比周公還有富有,卻還要冉有再跟老百姓徵稅,讓自己再更富有。孔子﹝知道後,大聲宣告﹞說:「這樣做﹝違背了我平時的教誨﹞還算得上是我的學生嗎?各位同學可以敲起鼓來聲討這麼一個﹝不知民間疾苦的﹞人。


皇侃說得很清楚:「季氏、魯臣也。周公、天子臣。食采邑於周,爵為公,故謂周公也,蓋周公旦之後也。天子之臣地廣祿大,故周公宜富。諸侯之臣地狹祿小,季氏宜貧。而今僭濫,遂勝天子臣,故云『季氏富於周公』」。皇侃接著還說:「孔子言冉求昔雖是我門徒,而我門徒皆尚仁義。今冉求遂為季氏急聚歛,則非復我門徒也。」

「非吾徒也」表達出孔子強烈的憤怒。虧冉有還列名孔門四科中的「政事」門。平常老師教誨弟子要以百姓福祉為念,沒想到弟子有機會站上了高位,卻想著為虎作倀,助紂為虐。把老師平日教訓拋之九霄雲外。老師能不生氣嗎?所以朱子認為這是「絕之也」,徹底和自己的學生斷絕關係。

「攻」,一解作「責」(鄭玄、邢昺和戴望),一作「治」(皇侃),一作「擊」(《說文解字》〈攴部2042〉)。應該和「攻乎異端」的「攻」字同解。

很多古書都提到過這件事。孟子就說出了孔子的心聲:「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栗倍他日。」然後他又引申說到:「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孟子》〈離婁上14〉)孟子懂孔子的心,是以天下蒼生為念。

《春秋左傳》〈哀公十一年2〉記載著這件事情的背景:季氏想要增加賦稅,就請冉有去探訪孔子的意思。孔子推辭說,「這我不懂」。連去了三趟,最後季氏勸說孔子:「您老是國老級人物,你好歹都得說說您的意見吧!」孔子還是不回答。只在私下跟冉有說:「君子的行為要考慮到合不合乎禮:要給就要大方地給,有事就要考慮方方面面,謹守中道,要繳賦稅就要盡量少。如我是這樣的話,我也有足夠的生活資源可以過日子。如果不以禮來衡量,而貪得無厭,就算是要扣繳賦稅,也會不夠用的。如果要參考禮制,周公制定的辦法都還在,照著做就行。如果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問我又有甚麼用?」結果,季氏沒聽孔子的。﹝《國語》〈魯語下21〉的記載略有不同,但主旨不變﹞

同樣的「薄賦稅」的道理,也在《禮記》〈大學13〉中說過:「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賦稅輕,人民才能生活得好;上面光想著聚財,人民就會選擇離開。「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下193〉和《孔子家語》〈政論解13〉)的典故也是同樣的道理。

沒排上孔門四科十哲的「有子」曾經在哀公問到鬧饑荒、百姓收成不好,朝廷財用不足時,要怎麼辦?有子的建議就是「薄稅歛」,讓魯哀公聽了哀哀叫。有子就回答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9〉)

同是孔門弟子,答案竟然如此不同。真是「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還有,就算列名孔門四科十哲,也不代表就比沒列名的弟子更能貼近孔子的主張。這排行榜不能太認真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說文解字》〈攴部2042〉攻:擊也。从攴工聲。
〈為政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孟子》〈離婁上14〉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春秋左傳》〈哀公十一年2〉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曰:「丘,不識也。」三發,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對,而私於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訪焉!」弗聽。
《國語》〈魯語下21〉季康子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不對,私于冉有曰:「求來!女不聞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遠邇;賦里以入,而量其有無;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于是乎有鰥寡孤疾,有軍旅之出則征之,無則已。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過也。先王以為足。若子季孫欲其法也,則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則茍而賦,又何訪焉!」
《禮記》〈大學13〉《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禮記》〈檀弓下193〉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貢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孔子家語》〈政論解13〉孔子適齊,過泰山之側,有婦人哭於野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曰:「此哀一似重有憂者。」使子貢往問之。而曰:「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貢曰:「何不去乎?」婦人曰:「無苛政。」子貢以告孔子。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暴虎。」
《論衡》〈遭虎3〉孔子行魯林中,婦人哭,甚哀,使子貢問之:「何以哭之哀也?」曰:「去年虎食吾夫,今年食吾子,是以哭哀也。」子貢曰:「若此,何不去也?」對曰:「吾善其政之不苛、吏之不暴也。」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曰:「弟子識諸!苛政、暴吏甚於虎也!」夫虎害人,古有之矣。政不苛,吏不暴,德化之足以卻虎,然而二歲比食二人,林中獸不應善也。為廉不應,姦吏亦不應矣。
〈顏淵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