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先進10〉顏淵死,子哭之慟。

〈先進10〉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這章是有關顏淵過世的第三章。讓孔子因為弟子之問,而道出自己的哀傷之情。

顏淵過世後,孔子哭得傷心過度。跟在旁邊的弟子就提醒孔子:「您傷心過度了!」孔子回答說:「我真有傷心過度嗎?我不會這樣的人傷心過度,我還要為誰呢?」


「慟」音痛,馬融說是「哀過也」,鄭玄說是「變動容貌」,皇侃說是「哀甚也」,朱子說是「哀過也」,總之就是「傷心過度」。《說文解字》沒收這個字。

「子慟矣」是弟子提醒孔子他自己平日對弟子的教誨:「喜怒哀樂」要「發而中節」(《禮記》〈中庸1〉),用現在話說就是「節哀(順變)」。

孔子回答說:「有慟乎?」的「有」是「果真」。孔安國認為這是孔子「不自知己之悲哀過也。」後來的古注也都這麼解釋。這其實也反應了孔子自己忘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禮記》〈中庸1〉)的「慎獨」主張。

孔子沒賣車給顏淵當棺材,可是卻對顏淵的死打心底難過。而且難過過了頭,竟然說出了內心深處的話。孔門弟子大概都知道自己不如顏淵,所以也沒因為孔子偏愛顏淵而求去。特別是子貢的心情值得翫味。顏淵死後,孔子說「天喪予」,子路死後,孔子說「天祝予」。子貢聽到這些,又是怎麼想的呢?「文不在茲」?

孔子死後,弟子在墳前廬墓三年,子貢一人在三年後又多守了三年,顯然希望以這六年換取自己成為「斯文在茲」﹝也就是:孔門唯一傳人﹞。現在到孔林可以看到他當初種的樹,以及他的廬墓處,只是原先的破草房變成現在不倫不類的磚房。可是,傳人他大概還真沒排上。

還好孔子死得早。要是看到子貢廬墓六年和這後來的磚房,恐怕他老人家又要再狠狠地傷心難過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禮記》〈中庸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