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顏淵1〉克己復禮為仁

〈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是顏淵篇的開頭。篇名取本章的前兩個字。這是第十二卷,所以有時也作「顏淵十二」。古注都分成廿四章,只有今人黃懷信的版本分成廿五章。我們跟據傳統的做法。

這章很重要,因為是孔門第一弟子和老師的問答,又是談論《論語》中出現次數最高的「仁」,所以重要性和境界都特別高。


顏淵請問孔子有關「仁」的問題。孔子回答說:「克制自己,以禮約束﹝家國中﹞人我的行為,最後到達﹝天下﹞「行仁」的境界。一旦自己可以克制自己,,以禮約束人我關係,天下就會成為充滿「仁」的境界。從自己開始行仁,不要期待由別人開始!」顏淵又請教孔子:「老師可不可以說的具體些?」孔子就說:「不合禮的不要看,不合禮的不要聽,不合禮的不要說,不合禮的不要做。」顏淵﹝聽完後謙虛地﹞說:「我雖然很笨,但是會努力照著老師的教誨去做。」

毛奇齡認為「克己復禮」是孔子之前就存在的成語(《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2〉)。「克」邢昺說是「約」,朱子說是「勝」,戴望說是「責」,黃懷信說是「克制、約束」。「己」邢昺說是「身」,朱子則強調是「身之私欲」﹝這和下文出現的「為仁由己」的解釋就不一致,總不能解釋成「為仁靠的是身之私欲」吧?﹞,黃懷信說是「自己」。「克己」、馬融說是「約身」。「復」是「反」。「禮」、朱子的著名解釋是「天禮之節文也」,而「仁」朱子則解為「本心之全德也」。朱子對整句話的解釋就是:「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人欲。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復於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於我矣!」這種天理人欲對立的解釋,恐怕和下文不合。

全句另一個關鍵是「為仁」,多半被解釋成「就是仁」,如果是這樣,應該是「謂之仁」才是。「為仁」恐怕是「行仁」。尤其是下文有「為仁由己」一語可以佐證。所以這一句話,看來是「克己」、「復禮」和「為仁」三個階段,也就是由自己的「修身」﹝克己﹞經過家國中的人際關係的「齊家」和「治國」﹝復禮﹞甚至到「平天下」﹝「為仁」才能使「天下歸仁」﹞逐級擴大。

「一日」是「一旦」。這裡有兩種可能:如果君上克己復禮,百姓就會跟著效法。他在《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2〉就是這麼說楚靈王的。另外一種比較合乎現實的解釋是假定「一旦『人人』克己復禮」,仁道才可能遍布天下。這兩種說法都可以和下句的「為人由己而由仁乎哉」不相違背,也就是「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致矣!」(〈述而30〉)

顏淵在問孔子「為仁」的細目,顯然「克己復禮為仁」這句話太過抽象,無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就講了個清楚明白,老嫗皆解:日常生活的視、聽、言、動都要合乎禮。

顏淵聽完後回答說自己不「敏」﹝皇侃解釋成「達」﹞,但是願意努力去實踐。這就是孔子誇獎他說:「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21〉)

孔子回答顏淵的這四項具體項目,竟然也是佛陀在涅槃之前回答阿難的話:
「世尊!我們應如何與女人相處?」
「不要看她們。」
「世尊!但如果我們看到了呢?」
「不要對她說話。」
「但如果她要和我們說話呢?」
「阿難:要保持正念!」(髻智比丘‧《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的一生》‧釋見諦和牟志京‧合譯‧台北:橡樹林‧2006‧第385~386頁;又見於《南傳大般涅槃經》‧巴宙‧譯‧台北:慧炬‧1972‧第80頁‧)

真是「君子所見略同」!不過,平心而論,孔子說的比較全面,而且孔子沒有針對女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2〉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
〈述而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罕21〉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