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公冶長28〉十室之邑

〈公冶長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這章強調「忠信之人易得,好學之人難遇。」

孔子說:「在一個十戶人家的範圍內,可以找到像我一樣忠信的人,可是不會找到比我更好學的。」

孔子顯然認為自己有一般人都有的「忠信」德行,可是卻還有著別人所沒有的「好學」特質。

孔子經常強調「主忠信」(〈學而8〉、〈子罕25〉和〈顏淵10〉)或「言忠信」(〈衛靈公6〉),有時則將「忠」「信」分舉,是他四種教育內容的兩個組成部分(〈述而25〉)。「忠信」應該指的是盡力做事做人和務實說話,其實也有「言行合一」的意思。


「好學」講得並不是今天大家想的那樣「把書讀好」或是「考上好學校」之類的意思。毓老師常引用孔子稱讚顏回的「不遷怒」和「不貳過」來說明「好學」主要講的是德性方面的修養。其實,我覺得更周全的解釋就是〈學而1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裡的「敏事慎言」就是「主忠信」,所以「好學」應該包含了「主忠信」,但是還多出許多「忠信」所涵蓋不了的德行。〈陽貨8〉的「六言六敝」都在強調「仁」、「知」、「信」、「直」、「勇」、「剛」六德,如果沒有以「好學」節制,就會產生「愚」、「蕩」、「賊」、「絞」、「亂」、「狂」的六敝。是子夏把「好學」講成了「知識」上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子張5〉,脫離了德行,意思就窄了。以後一代不如一代,就成了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好學」。諷刺得很,這種「好學觀」其實是「不好學」的結果。

有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故事,值得在此介紹一下:晉平公有一次和盲人樂師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學,恐怕太晚了吧!」師曠說:「怕晚,就點蠟燭吧!」平公說:「您這個做人臣的人怎麼跟我這個當國君的人開玩笑呢?」師曠說:「我這個瞎眼老頭怎敢跟您開什麼玩笑?我聽說過,小時候好學就像剛日出的太陽;壯年能好學,像日正當中;老年還能好學,就想晚上點蠟燭。點蠟燭畢竟還亮些,難道要摸黑讀書嗎?」平公才說:「說的真對啊!」(《說苑》〈建本16〉)這個故事鼓勵人「好學永不嫌晚」。不過,這裡恐怕已經將「好學」當成「讀書」了,否則事關德行,何必點蠟燭呢?心中有愛就有光亮,蠟燭能比心光還亮嗎?

最後提醒一下,毓老師提醒我們念《論語》要尊敬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丘」出現時,要念成「某」,不能直呼「丘」,這樣是沒教養的讀法。所以我們跟毓老師讀過書的人都是這麼念的,算是「師門傳承」。

古代人寫到「丘」這個字還要「缺筆」(少寫右邊的直畫),現在沒有這個必要了。

====================================
附錄

〈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述而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罕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衛靈公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公冶長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雍也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泰伯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先進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張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禮記》〈中庸21〉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說苑》〈建本16〉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