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公冶長27〉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

〈公冶長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這章是孔子感嘆許多人知過不反省,不改過。

「已矣乎!」是嘆息!孔子也在〈衛靈公13〉有過同樣的嘆息,不過那次因為他認為好德者不像好色者那樣多。

「過」就是「錯」,《論語》中出現過很多次,都要人別怕改過,遷善即可。連孔門第一的顏淵都「不貳過」,而不是「無過」,就可以知道「過」是人難免的事情,特別是「無心之過」。

「訟」,古注都說是「責」(包咸、陸德明、皇侃、邢昺)。朱子沒解此字,只說「內自訟」是「口不言而心自咎也」。其實,「訟」是「打官司」,比喻心中的善惡糾結,最後善勝出。

孔子也許沒見過其他人是這樣的,可是他自己卻是身體力行:「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述而31〉)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學而4〉),雖然沒說到一個「過」字,但是希望能夠透過每天的反省而察覺自己的過失,以便日後改正。這也是繼承孔子在這裡的教誨。


大部分人碰到自己犯錯,都先找理由怪別人,甚至陷害不知情的人;怪不得別人了,就希望這件事被忘掉;更糟的則是用另外一個謊言來掩飾原先的過錯,這樣層層塗抹,一錯再錯,最後更是不可收拾。大家都想躲避犯錯後的責任。可是一次責任總比多次責任要來的輕,這往往是當下難以想清楚的。最常見的還是說「別人也都這樣做,怎麼專門找我麻煩呢!」拉其他人下水,自己好像就沒錯了。

孔子希望建立的是一種「內省式的道德」,而不是經過人家的指正常會察覺的「外控式道德」。有人取巧地以為「做錯事只要不被抓到,就等於沒做錯事」,這就是標準的「外控式道德觀」。例如:隨便亂停車,一般都覺得就只是停一下,不礙事,就把交通規則自動放在一邊,只要警察沒開單,就自認沒有「違法」問題。這種「自欺欺人」的「只顧自己方便,完全不管公德」的做法,不是天天在上演嗎?恐怕孔子復生,看了也會搖頭吧!

孔子在千百年前就說到你和我的問題了。

====================================
附錄

〈衛靈公1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里仁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雍也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述而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述而3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罕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路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憲問25〉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衛靈公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季氏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子張8〉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張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堯曰1〉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顏淵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