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公冶長16〉有君子之道四焉

〈公冶長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這章延續著前一章對當時重要政治人物的批評,上章談及孔文子,這章談子產。

子產是鄭國的大夫,姓公孫,名僑。古書上對他的記載還不少,一致認為他很能照顧老百姓,是個讓人民懷念的政治人物。

孔子這裡對子產是讚美的。他誇獎子產的施政符合君子之道中的四項:一是自己行事謙遜不懈、對上司交辦的事情敬慎而為,對老百姓的福利很照顧,要請老百姓擔任公共勞動時也會考慮到老百姓的作息和其他相關情況。


孔子在此處分四方面來講:一是「行己」,這裡可以說是「修身」,強調的是「行」,所以是「做事時的自己」。「恭」,皇侃和邢昺都說是「恭從不忤逆人物」,朱子說是「謙遜」,戴望說是「不懈於位」,總之就是「盡忠職守」,做好自己份內的事。〈衛靈公5〉在談到舜無為而治時,也說到就是因為他能「恭己」。「恭」是孔子認為「為仁於天下者」的五種德政之一(〈陽貨6〉),也是孔子的德行之一(〈學而10〉和〈述而38〉)。可是他也強調「恭」要有「禮」加以約束(〈學而13〉、〈泰伯2〉和〈顏淵5〉)。

「敬」的解釋只有朱子說是「謹恪」,我們現在常常將「恭敬」合起來講。《論語》中「敬」也常出現:
有時講對鬼神或祖先(「敬鬼神而遠之」〈雍也22〉;「祭思敬」〈子張1〉);
有時講對治國的態度(「敬事而信」〈學而5〉;「使民敬、忠以勸」〈為政20〉;「居敬以行簡」〈雍也2〉;「民莫敢不敬」〈子路4〉;「民不敬」〈衛靈公33〉);
有時是對父母親的態度(「不敬,何以別乎?」〈為政7〉;「又敬不違」〈里仁18〉);
有時講的事對於君上的態度(「事君、敬其事而後食」〈衛靈公38〉);
有時講的是修身(「修己以敬」〈憲問42〉);
有時是對朋友(「久而人敬之」〈公冶長17〉;「君子敬而勿失」〈顏淵5〉)
有時就是對事(「執事敬」〈子路19〉;「行篤敬」〈衛靈公6〉;;「事思敬」〈季氏10〉)

孔子提到子產和「民」的關係特別區分了「養民」和「使民」兩者,用的動詞也分別是「惠」和「義」。「惠」、朱子說是「愛利」,戴望說是「心省卹人」,劉寶楠說是「仁」。這其實就是人民所最關心的事情:「小人懷惠」(〈里仁11〉)就是這個意思。「義」就是「宜」,就是因時因地選擇最佳的情況來行事。邢昺說前者是「愛養於民,振乏賙無以恩惠也」,就是「以社會福利救濟需要的人民」;後者是「役使下民,皆於禮法得宜,不妨農也」,也就是要讓人民服義務勞動時,要選在農閒之時。

孔子在有一次樊遲問仁的時候(《論語》中記載過他三次「問仁」:〈雍也22〉、〈顏淵22〉〈子路19〉)回答的話和這章有點類似: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19〉)

《論語》中孔子還有兩次提過子產:一是潤色鄭國正式公文書的人(〈憲問8〉),一是像這章一樣稱讚過他是「惠人」(〈憲問9〉;荀子也跟著孔子這麼說,《荀子》〈大略57〉)。孟子對他的評價就苛刻了些,說他是「惠而不知為政」,理由是他想討好所有的人民,就算是自稱「民為貴」的孟子也認為這是做不到的事(《孟子》〈離婁下30〉),還說了一個子產被廚師騙了的故事(《孟子》〈萬章上2〉)。可是別的書記載他治理鄭國的時候「內無國中之亂,外無諸侯之患也,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而且,還記載他除了「惠民」,也會「除害」,他因為鄧析「威侈」而殺了他。(《說苑》〈政理20〉和)《呂氏春秋》〈審應覽〉〈離謂4〉)

子貢曾建議季孫氏仿效子產治鄭:「夫奚不若子產之治鄭,一年而負罰之過省,二年而刑殺之罪亡,三年而庫無拘人。故民歸之,如水就下;愛之、如孝子敬父母。子產病,將死,國人皆吁嗟,曰:『誰可使代子產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於朝,商賈哭之於市,農夫哭之於野。哭子產者皆如喪父母。」(《韓詩外傳》〈卷三24〉)

另外,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子產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特別是批評時政的言論。當時有人在「鄉校」評論時政,就有人建議子產把「鄉校」給查封了。結果被子產拒絕:「胡為?夫人朝夕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將行之;其所惡者,吾將改之。是吾師也,如之何毀之?吾聞為國忠信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譬之若防川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決之,使導吾聞而藥之也。」(《新序》〈雜事四91〉和《孔子家語》〈政論解10〉)這大概是最早對政治言論自由的保障。

子產要過世之前,交代他的繼任者,仁者才能以「寬」治國,建議他要以「猛」來治國,結果繼任者沒忍心這樣做,讓鄭國後來治安敗壞,懊悔不已(《孔子家語》〈政論解12〉和《韓非子》〈內儲說上30〉)。孔子後來評論說應該「寬猛並濟」才對。

最後要提一個也是有趣的故事:季康子比較了子產和孔子逝世後人民的反應天差地別,是不是孔子不如子產。子游用比喻回答:子產和夫子,就像一攤水和雨水,在一攤水的情況,浸在水中就活,沒有就會死;可是時雨是人民生活的必須,人民受益卻忘了感恩。這就是兩人的不同以及人民反應的差別。(《說苑》〈貴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