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泰伯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泰伯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這章是孔子論《詩》、《禮》和《樂》的重要性。

孔子說:「《詩》用來當成修己安人的入門、禮是用來在社會上和人交往立身的進階,樂﹝音月﹞則是做為一個人的最後和最重要的修養。」


古注都說「興」是「起」(包咸、皇侃和邢昺),也都說「修身當先學《詩》」,皇侃解釋說:「《詩》有夫婦之法、人倫之本、近之事父,遠之事君故也。」朱子說的略有不同:「《詩》本人情,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復,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於是得之。」
其實,《論語》中就有說明《詩》的重要性:〈為政2〉說明《詩》都是「思無邪」;〈季氏13〉說「不學《詩》、無以言;〈子路5〉強調讀《詩》可以幫助從政順遂,也可以出使四方;〈陽貨9〉則強調《詩》可以「興、觀、群和怨」,對於齊家治國,甚至學習「鳥獸草木之名」都有助益。總之,《詩》具有「言-知-行」的三重效用。

「立於禮」就是「以禮立身」,皇侃的解釋是「人無禮則死,有禮則生,故學禮以自立身」。朱子說「禮以恭敬辭遜為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可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故學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為事物之所搖奪者,必於此而得之」。其實「依經解經」來看,內涵就很豐富。〈堯曰3〉就說過:「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中也三次強調「約禮」的重要性(〈雍也27〉、〈子罕11〉和〈顏淵15〉)。孔子也提醒顏淵「克己復禮」(〈顏淵1〉),他也強調「恭、慎、勇、直」四種良好的德性也要有「禮」加以「約制」才不會惹出「勞、葸、亂、絞」的意外(〈泰伯2〉)。除了禮以修身之外,齊家要有禮(〈為政5〉),治國更要有禮(〈為政3〉),甚至強調「以禮讓國」(〈里仁13〉和〈泰伯1〉)。他也強調君臣之間彼此都要以禮相待(〈八佾18〉、〈八佾19〉、〈子路4〉和〈憲問41〉),雖然會被認為是「諂媚」(〈八佾18〉)。總之,禮是節制個人的行為,是一種具體的中庸之道,不使太過,也不要不及。

「成於樂」,皇侃的解釋是「禮之用和為貴,行禮必須學樂,以和成己性也。」朱子講的更詳細:「樂有五聲十二律,更唱跌和,以為歌舞。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情性,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查滓,故學者之終,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者,必於此而得之,是學之成也。」《論語》中談論音樂的篇章不多,有談論樂曲的結構(〈八佾23〉),有談論音樂的「忘肉味」效果(〈述而14〉),也有孔子自述「校正音樂」的工作(〈子罕13〉),以及以韶舞配樂的為邦理想(〈衛靈公11〉),最後還有提醒過於濫情的「鄭聲」會亂「雅樂」(〈陽貨18〉)。這些都沒提到「音樂」和「成人」的關係。

此章是孔子唯一一次以「《詩》、禮、樂」並舉。孔子其實有時候是「《詩》、書、禮」並舉(〈述而18〉),有時「詩和禮」並舉(〈學而15〉、〈八佾8〉和〈季氏13〉),有時「禮和樂」並舉(〈八佾3〉、〈先進1〉、〈先進26〉、〈子路3〉、〈憲問12〉、〈季氏2〉、〈季氏5〉和〈陽貨21〉)。有時還會提到此章沒有提到的《書》(〈為政21〉和〈憲問40〉)。

總之,這裡是講做為一個人要能完成《詩》、禮和樂的訓練,使這些都成為自己修己安人的利器。

在《禮記》〈經解1〉中,孔子提到了教習「六經」的利弊:「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這段話讓我們再思教習六經是參雜著利弊得失,不是萬無一失,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如果我們不能瞭解關鍵所在,就算是一味提倡「國學」,恐怕「欲益反損」。一窩蜂不反省的「國學熱」或「傳統文化熱」往往都會「熱」昏頭,出現「愚、失、誣、奢、賊、煩、亂」的症候群。

我看過很多人會說自己家是「詩禮傳家」,都省掉了最後畫龍點睛的「樂」。現在人恐怕都是「『失』禮傳家」。

怎樣才是現代人傳家該有的「基本功」呢?傳統的《詩》禮還能用的上嗎?又該怎樣「與時俱進」呢?恐怕要把握的精神在於「興」、「立」和「成」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述而18〉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學而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八佾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季氏13〉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為政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泰伯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子路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陽貨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八佾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先進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先進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憲問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季氏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季氏5〉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陽貨21〉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學而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學而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為政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為政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八佾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八佾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八佾15〉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八佾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八佾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八佾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八佾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里仁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雍也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3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泰伯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子罕11〉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15〉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路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憲問41〉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陽貨11〉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堯曰3〉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八佾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述而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子罕13〉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衛靈公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陽貨18〉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為政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憲問40〉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禮記》〈經解1〉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禮記》〈經解2〉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