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泰伯16〉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泰伯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這章是孔子感嘆當時的人已經落入不正常的狀態,實在要不得。

孔子感嘆地說:「狂妄自大而不正直,還未成器就已經沒有志向,自己無能還不相信別人,我真搞不懂這些人想要怎樣!」


這章的第一句「狂而不直」在其他章節都有類似的討論,所以問題不大。「侗而不愿」及「悾悾而不信」則都只在此處出現,甚至其他先秦兩漢文獻都沒這樣的用語,所以需要解釋。

「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這些關鍵字的解釋呈現一種「解釋上的斷裂」:「侗」是「未成器之人」(孔安國、皇侃、邢昺),朱子的解釋不同,說是「無知貌」。「愿」則都是「謹愿」(孔安國、皇侃、邢昺)或「謹厚」(朱子)或「善」(鄭玄),也就是「忠厚老實」。「悾悾」,是「慤(音雀)」(孔安國、皇侃、邢昺),就是「誠懇」,朱子卻說是「無能貌」。

孔子經常拿「狂」和「簡」或「狷」對舉(〈公冶長22〉和〈子路21〉),這些人雖然「斐然成章」﹝耀人的表現﹞,但是兩者都不是「中庸之道」,「狂」者「太過」,「簡」者或「狷」者「有所不及」。如果單舉「狂」一字,則是因為「好剛不好學」的流弊所造成的(〈陽貨8〉)。孔子也比較過古今的「狂」:「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陽貨16〉)。簡單說,都是過激、沒有以禮節制的行為。孔子這裡隱含著「狂」而且「直」是比較好的狀況,雖然這也不是最上乘,因為「直」還是要有「禮」節制才是「中庸之道」,否則「直而無禮則絞」,常會讓人受傷(〈泰伯2〉)。孔安國的解釋是「狂者進取,宜直也」。

「侗而不愿」,皇侃承繼孔安國的解釋說:「人幼未成人者情性宜謹愿,而當時幼者亦不謹愿也」。我覺得如果「侗」是「未成年之人」或「無知」,則「愿」恐怕可以從「誠懇」或「無知」引申到「志于學」(〈為政4〉)。孔子一定是感嘆:「少不學,老何為?」

「悾悾而不信」,皇侃承繼孔安國的解釋說:「野慤之人宜可信,而于時野慤者皆詐詭,不復宜可信」。這裡把「信」講成是別人對這些「悾悾者」的信任和信賴。可是我覺得應該是反過來解釋:「這些悾悾者誠懇或無能,還不能相信別人」這才是孔子感嘆之處。

「吾不知之矣」,解成「我不能知測」(皇侃),劉寶楠說「夫子於失常度之人,不能知之」,似乎不妥。朱子解成「甚絕之之辭,亦不屑之教誨也」,這樣的解釋不就打臉孔子自己說的「有教無類」?黃懷信認為是「不知其故,無奈之辭」,似乎也不妥適,孔子當然希望這樣的人能走「中道」來矯正這些狀況,怎麼會不知道原因或不知道該怎麼辦呢?我覺得應該是孔子認為這些人自滿於現狀,不願意改變,不願意學,又不相信別人,這樣是行不通的。

也許,這章該配合「互鄉難與言」(〈述而29〉)來看,這章所說也許就是「互鄉」的狀況。

「里仁為美」(〈里仁1〉),老少安懷,朋友互信,才能創造「美仁之里」。住在「互鄉」而不「互相」學習和「互相」信賴,是沒法長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公冶長2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路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為政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公冶長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雍也18〉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泰伯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顏淵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路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憲問34〉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衛靈公7〉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衛靈公25〉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季氏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陽貨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微子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為政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述而29〉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里仁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