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述而38〉子溫而厲

〈述而38〉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這章是弟子描述孔子平日的神態,搭配上章說的「君子坦蕩蕩」。這章該放入專門記載孔子行為的〈鄉黨〉篇中。有些版本在「子」後有「曰」字,有些版本「子」字知上有「君」字。

孔子﹝平常﹞待人溫文有禮,講話也常鼓勵人,他神態上有威嚴,卻不讓人感到受脅迫,神態恭敬而且安祥。

這章的單字比較好解:「溫」、「和潤也」(皇侃)。「厲」,「嚴也」(皇侃)、「嚴肅也」(朱子)、「正顏色」(戴望)。「猛」、「怒也」(戴望)。「安」、「猶宴也。寬容覆載曰晏。」(戴望)


「溫而厲」、如果照傳統的解釋「溫和而嚴厲」,就會造成我們認知反差的困擾。所以毓老師認為「厲」應該是「鼓勵」,和〈子張8〉的「聽其言也厲」應該是一樣的。這樣「態度溫和,常講鼓勵人的話」前後就比較一致。「厲」字在《論語》中還有其他的意思(〈憲問39〉、〈陽貨12〉和〈子張10〉)。其實《論語》中「溫」和「厲」並舉的章節只有本章,「溫」和「恭」同時出現的章節,除了本章之外,還有其他二章,只是有些加上其他德行,如「良」、「儉」、「讓」(〈學而10〉),有些加上「明」、「聰」、「忠」、「敬」、「問」、「難」和「義」(〈季氏10〉)。

「威」在之前孔子有說過「君子不重則不威」(〈學而8〉),後來孔子也提到過「威而不猛」,當成是「五美」之一,他自己的解釋是「君子穿著適合場合的衣帽,行為舉止都表現出有自信尊嚴的樣子,讓人家遠遠看了就會興起敬畏之心」(〈堯曰2〉)。不是靠著火爆的脾氣或官大學問大的那種「狐假虎威」。

「恭而安」的「恭」基本上是「恭己」,自己在態度上表現出內心的誠意,安己也安人。

這是從弟子眼中看出來的孔子的莊嚴形象,後代畫家或學子大概都以這樣的形象來遙想孔子當年,這其實和孔子希望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怪老頭」形象有點不太一樣。勉強來說,一種是在「人前」的自在,一種則是「人後」的自在。

這章的描述也讓我想起記憶中的毓老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學而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季氏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子張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憲問39〉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陽貨12〉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子張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堯曰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學而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公冶長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公冶長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泰伯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顏淵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路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衛靈公5〉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陽貨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2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為政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里仁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公冶長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憲問42〉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季氏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陽貨21〉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