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泰伯17〉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這章講得是學習的態度。文字很短,句意大體也清楚,只是這樣的句法有點特別。

孔子說:「為學﹝在沒學之前﹞要注意到及時趕上,﹝學到之後﹞要擔心忘掉所學。」

這章沒有難字,只是恐怕有漏字,造成整句的意思不夠完整。


何晏集解沒幫上什麼忙:「學自外入,至熟乃可長久。如不及,有恐失之。」皇侃的解釋清楚些:「言學之為法,急務取得,恆如追前人,欲取必及,故云『如不及』也。又學若有所得,則戰戰持之,由如人執物,恆恐去失,當錄之以為意也。」朱子的集注也還可以:「言人之為學,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猶悚然,為恐其或失之。警學者當如是也。」但是劉寶楠的解釋區分了「剛開始學」和「學了以後」兩個階段,讓整句的意思更加清楚:「『如不及者』,方學而如不及學也。『猶恐矣』者,既學有得於己,恐復失之野。如不及,故日知所亡。恐失,故月無忘所能。」劉寶楠引用的是子夏「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的說法(〈子張5〉)。

孔子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11〉),《禮記》〈中庸28〉更強調「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這兩段話同樣都有「問故而知新」,其實就是此章的最佳佐證。「學如不及」所以才要「知新」,這樣才能「與時俱進」而不只是為了趕時髦;「猶恐失之」所以才要「溫故」,新故互相參照,更能彰顯歷久彌新的有用知識。這也是孔子「悠遊於古今之學」及「與時俱進」的「不守舊」的實踐。

後人竟然認為孔子思想保守落後,錯在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子張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為政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禮記》〈中庸28〉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