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泰伯2〉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

〈泰伯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這章講的是要「約禮」,就是要用「禮」來約束恭、慎、勇和直四種德行,以免有勞、葸(音喜)、亂和絞的流弊。最後說明為人君上的帶頭作用,能讓人民引領效法。有的注釋家懷疑最後兩句話和前面四句論禮的重要性沒甚麼關聯,應該別立一章,甚至有人懷疑最後兩句話是曾子說的。

孔子說:「恭敬卻沒有以禮節制,這樣就容易徒勞無功的;謹慎卻沒有以禮節制,這樣就容易畏首畏尾;勇敢卻沒有以禮節制,這樣就容易犯上作亂;正直卻沒有以禮節制,這樣就容易刺傷別人。做人君上的人要和親人保持良好關係,這樣人民也會學到跟別人保持良好關係;不遺忘朋友的恩情,這樣人民就不會變得人情澆薄。」


古注都注意到「葸」,也都解釋成「畏懼」(何晏、邢昺、朱子、黃式三、戴望)或「畏懼過甚」(皇侃),只有劉寶楠引用《廣雅》〈釋言〉:「葸、慎也」。另一個就是「絞」,何晏引馬融說是「絞刺」(邢昺和劉寶楠同),皇侃略作「刺」,朱子解作「急切」(戴望同)。

這一段和〈陽貨8〉說的「六言六蔽」有兩處雷同處:「直而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所以這裡的「無禮」就等於「六言六蔽」中的「不好學」。簡言之,「學」就是「學禮」,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禮記》〈仲尼燕居1〉和《孔子家語》〈論禮1〉也都提到和此章類似的「恭和勇」「不中禮」的問題,只是用詞不同:「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不同之處是《孔子家語》〈論禮1〉中多了一句很重要的話:「禮乎!夫禮所以制中也。」這和《禮記》〈中庸1〉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是相互呼應的。「禮」與「和」幾近同義字。

最後兩句中的「君子」是指在上位的統治者。「篤」是「厚」。「興」是「起」。「故舊」是「朋友」。「偷」是「薄」(皇侃、朱子和戴望)或解作「苟且」(王夫之)。

大部分認為此段和前段的「禮」無關,可是戴望認為後段「親親敬故,禮之大者」,所以還是和「禮」有關的。也許這段特別提醒做君上的人這兩件看似平常的事情也要以禮節制自己的行為,不可因為自己身為君上而不守禮。

在孔子眼中,禮最大,誰都不能超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禮記》〈仲尼燕居1〉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於禮。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
《孔子家語》〈論禮1〉孔子閒居,子張、子貢、言游侍。論及於禮,孔子曰:「居!汝三人者。吾語汝以禮周流無不遍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如何?」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子貢曰:「敢問何以為中禮者?」子曰:「禮乎!夫禮所以制中也。」
《禮記》〈中庸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學而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為政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述而13〉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張2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為政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公冶長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泰伯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罕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先進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憲問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憲問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陽貨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陽貨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為政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公冶長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雍也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泰伯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顏淵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路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憲問34〉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衛靈公7〉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衛靈公25〉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季氏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陽貨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陽貨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微子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