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鄉黨10〉鄉人飲酒

〈鄉黨10〉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這章是描述孔子在家鄉和老人相處以及碰到驅除瘟疫的儀式時的行為舉止。

故鄉舉行鄉飲酒禮時,孔子一定要等扶著拐杖的老人離開後,自己才起身離開。故鄉舉行驅除瘟疫的儀式時,孔子會穿著正式的朝服站立在門口的階梯上。


「鄉人飲酒」是指專為老人舉辦的「鄉飲酒禮」。《禮記》〈經解7〉和〈射義1〉上都說:「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禮記》也特別有〈鄉飲酒義〉專章說明整個禮儀。

「杖者」就是「老人」(孔安國、皇侃)。《禮記》有兩篇都提到「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王制59〉和〈內則47〉)王夫之認為孔子此時未及「杖鄉之年」,也就是不到六十。孔子後來到了可以「杖鄉」,甚至到了可以「杖國」的年齡,曾經用他的杖輕輕敲擊蹲坐著的鄉人原壤(〈憲問43〉)。他在過世之前的一個星期,也被描述「一早起來,把手放在身後,拿著拐杖,感嘆再三」(《禮記》〈檀弓上49〉)。

「儺」(小編註:本字音同「挪」)、孔安國說是「驅逐疫鬼」。這是在冬天十二月舉行的儀式。

「朝服而立於阼階」,一說是「恐驚動宗廟」,這是表達「孝之心」(孔安國、皇侃)。一說是「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服以依神也」(邢昺)。「阼階」、朱子說是「東階」。我覺得這可能和孔子自己說過的「敬鬼神而遠之」(〈雍也22〉)有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禮記》〈經解7〉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禮記》〈鄉飲酒義1〉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禮記》〈鄉飲酒義8〉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君子之所謂孝者,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合諸鄉射,教之鄉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
《禮記》〈鄉飲酒義16〉鄉飲酒之義:立賓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設介、僎以象日月,立三賓以象三光。古之制禮也,經之以天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
《禮記》〈射義16〉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禮記》〈王制59〉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禮記》〈內則47〉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凡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違寢,膳飲從於游可也。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絞紟衾冒,死而後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賓客之事,八十齊喪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凡自七十以上,唯衰麻為喪。
〈憲問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禮記》〈檀弓上49〉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曰:「賜!爾來何遲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
〈雍也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