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這章是接著上章提到顏淵之後,再提德行門第二的閔子騫的孝行。
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個孝子啊!他對於父母的孝順和對於兄弟的友恭,都讓人異口同聲稱讚。」
「間」是「非」。「昆」是「兄」,皇侃說:「謂兄為昆,昆、明也,尊而言之。」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先進4〉回也非助我者也
〈先進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繼前章說過「四科十哲」之後,本章先提「德行」科的顏淵。不過好像不是讚美的話。
孔子說:「顏回並不是幫助我﹝教學相長﹞的人,因為他對於我講的話都欣然接受﹝而沒有質疑和論辯﹞。」
這裡的「助」是「益」(孔安國、邢昺),也就是幫助。「說」是「悅」,也就是發自內心的歡喜。劉寶楠認為「說」是「解」,「不說」就是「不解」。
皇侃就舉例說:「聖人為教,須賢啟發,﹝子﹞游、﹝曾﹞參之徒聞言輒問,是助益於我,以增曉導。而顏淵默識,聞言說解,不嘗口諮,於我教化無益,故云非助我者,於吾言無所不說也。」這樣的解釋認為,孔子對顏回的「不違如愚」(〈為政9〉)是不滿意的。
繼前章說過「四科十哲」之後,本章先提「德行」科的顏淵。不過好像不是讚美的話。
孔子說:「顏回並不是幫助我﹝教學相長﹞的人,因為他對於我講的話都欣然接受﹝而沒有質疑和論辯﹞。」
這裡的「助」是「益」(孔安國、邢昺),也就是幫助。「說」是「悅」,也就是發自內心的歡喜。劉寶楠認為「說」是「解」,「不說」就是「不解」。
皇侃就舉例說:「聖人為教,須賢啟發,﹝子﹞游、﹝曾﹞參之徒聞言輒問,是助益於我,以增曉導。而顏淵默識,聞言說解,不嘗口諮,於我教化無益,故云非助我者,於吾言無所不說也。」這樣的解釋認為,孔子對顏回的「不違如愚」(〈為政9〉)是不滿意的。
〈先進3〉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先進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這章將孔門弟子的特長分成「四科」,總共十個人,唐朝以後通常稱為「十哲」。這十位也都列名在孔廟的大成殿中,有機會各位可以到孔廟去算算看﹝其實除了這十位之外,還有孔子完全不認識的人﹞。這十人算是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
孔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見長的有四位: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以言語見長的有兩位:宰我和子貢。以政事見長的有兩位:冉有和子路。以文學見長的有兩位:子游和子夏。
這章將孔門弟子的特長分成「四科」,總共十個人,唐朝以後通常稱為「十哲」。這十位也都列名在孔廟的大成殿中,有機會各位可以到孔廟去算算看﹝其實除了這十位之外,還有孔子完全不認識的人﹞。這十人算是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
孔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見長的有四位: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以言語見長的有兩位:宰我和子貢。以政事見長的有兩位:冉有和子路。以文學見長的有兩位:子游和子夏。
標籤:
十一、先進篇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先進2〉附錄
附錄
〈衛靈公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史記》〈孔子世家44〉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史記》〈孔子世家46~48〉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脩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脩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孟子》〈盡心下64〉孟子曰:「君子之戹於陳、蔡之閒,無上下之交也。」
《荀子》〈宥坐8〉孔子南適楚,厄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弟子皆有飢色。子路進而問之曰:「由聞之: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孔子曰:「由不識,吾語女。女以知者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乎!女以忠者為必用邪?關龍逢不見刑乎!女以諫者為必用邪?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多矣!由是觀之,不遇世者眾矣,何獨丘也哉!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夫賢不肖者,材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時,雖賢,其能行乎?苟遇其時,何難之有!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孔子曰:「由!居!吾語女。昔晉公子重耳霸心生於曹,越王句踐霸心生於會稽,齊桓公小白霸心生於莒。故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說苑》〈雜言16〉孔子遭難陳、蔡之境,絕糧,弟子皆有饑色,孔子歌兩柱之間。子路入見曰:「夫子之歌,禮乎?」孔子不應,曲終而曰:「由,君子好樂為無驕也,小人好樂為無懾也,其誰知之?子不我知而從我者乎?」子路不悅,援干而舞,三終而出。及至七日,孔子脩樂不休,子路慍見曰:「夫子之脩樂,時乎?」孔子不應,樂終而曰:「由,昔者齊桓霸心生于莒,句踐霸心生於會稽,晉文霸心生於驪氏,故居不幽,則思不遠,身不約則智不廣,庸知而不遇之。」於是興,明日免於厄。子貢執轡曰:「二三子從夫子而遇此難也,其不可忘也!」孔子曰:「惡是何也?語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人也。吾聞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湯困於呂,文王困於羑里,秦穆公困於殽,齊桓困於長勺,句踐困於會稽,晉文困於驪氏。夫困之為道,從寒之及煖,煖之及寒也,唯賢者獨知而難言之也。《易》曰:『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聖人所與人難言信也。」
《說苑》〈雜言17〉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居環堵之內,席三經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弟子皆有饑色,讀詩書治禮不休。子路進諫曰:「凡人為善者天報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以禍。今先生積德行,為善久矣。意者尚有遺行乎?奚居隱也!」孔子曰:「由,來,汝不知。坐,吾語汝。子以夫知者為無不知乎?則王子比干何為剖心而死?以諫者為必聽耶?伍子胥何為抉目於吳東門?子以廉者為必用乎?伯夷、叔齊何為餓死於首陽山之下?子以忠者為必用乎?則鮑莊何為而肉枯?荊公子高終身不顯,鮑焦抱木而立枯,介子推登山焚死。故夫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哉!賢不肖者才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有其才不遇其時,雖才不用,苟遇其時,何難之有!故舜耕歷山而逃於河畔,立為天子則其遇堯也。傅說負壤土、釋板築,而立佐天子,則其遇武丁也。伊尹,有莘氏媵臣也,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則其遇成湯也。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於棘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行年九十為天子師,則其遇文王也。管夷吾束縛膠目,居檻車中,自車中起為仲父,則其遇齊桓公也。百里奚自賣取五羊皮,伯氏牧羊以為卿大夫,則其遇秦穆公也。沈尹名聞天下,以為令尹,而讓孫叔敖,則其遇楚莊王也。伍子胥前多功,後戮死,非其智益衰也,前遇闔廬,後遇夫差也。夫驥厄罷鹽車,非無驥狀也,夫世莫能知也;使驥得王良、造父,驥無千里之足乎?芝蘭生深林,非為無人而不香。故學者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也,憂而不衰也,此知禍福之始而心不惑也,聖人之深念獨知獨見。舜亦賢聖矣,南面治天下,唯其遇堯也;使舜居桀紂之世,能自免於刑戮固可也,又何官得治乎?夫桀殺關龍逄而紂殺王子比干,當是時,豈關龍逄無知,而比干無惠哉?此桀紂無道之世然也。故君子疾學修身端行,以須其時也。」
《韓詩外傳》〈卷七6〉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即三經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弟子有飢色,讀書習禮樂不休。子路進諫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賊。今夫子積德累仁,為善久矣,意者、當遣行乎?奚居之隱也?」孔子曰:「由來!汝小人也,未講於論也。居,吾語汝:子以知者為無罪乎?則王子比干何為刳心而死;子以義者為聽乎?則伍子胥何為抉目而懸吳東門;子以廉者為用乎?則伯夷叔齊何為餓於首陽之山;子以忠者為用乎?則鮑叔何為而不用,葉公子高終身不仕,鮑焦抱木而泣,子推登山而燔。故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哉!賢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時也,今無有時,賢安所用哉!故虞舜耕於歷山之陽,立為天子,其遇堯也;傅說負土而版築,以為大夫,其遇武丁也;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其遇湯也;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屠於朝歌,九十乃為天子師,則遇文王也;管夷吾束縛自檻車,以為仲父,則遇齊桓公也;百里奚自賣五羊之皮,為秦伯牧牛,舉為大夫,則遇秦繆公也;虞丘於天下以為令尹,讓於孫叔敖,則遇楚莊王也;伍子胥前功多,後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闔閭,後遇夫差也。夫驥罷鹽車,此非無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無千里之手矣。夫蘭茞生於茂林之中,深山之間,人莫見之故不芬;夫學者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志不衰,先知禍福之始,而心無惑焉,故聖人隱居深念,獨聞獨見。夫舜亦賢聖矣,南面而治天下,惟其遇堯也,使舜居桀紂之世,能自免於刑戮之中,則為善矣,亦何位之有?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當此之時,豈關龍逢無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此皆不遇時也。故君子務學脩身端行而須其時者也,子無惑焉。」《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孔子家語》〈在厄1〉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黎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絃歌不衰。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子路慍,作色而對曰:「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越王句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子路出。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子曰:「賜!良農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歎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吾亦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孔子家語》〈在厄4〉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齎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祐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語》〈困誓4〉孔子遭厄於陳、蔡之閒,絕糧七日,弟子餒病,孔子絃歌。子路入見曰:「夫子之歌,禮乎?」孔子弗應,曲終而曰:「由來!吾語汝。君子好樂,為無驕也;小人好樂,為無懾也。其誰之,子不我知而從我者乎?」子路悅,援戚而舞,三終而出。明日,免於厄,子貢執轡,曰:「二三子從夫子而遭此難也,其弗忘矣!」孔子曰:「善惡何也?夫陳、蔡之閒,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也。吾聞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憤厲志之始於是乎在。」
《風俗通義》〈窮通〉〈孔子1〉孔子困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粒,藜羹不糝,而猶絃琴於室。顏回釋菜於戶外,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迹於衛,拔樹於宋,今復見厄於此。殺夫子者無罪,籍夫子者不禁;夫子絃歌鼓儛,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淵無以對,以告孔子。孔子恬然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路曰:「如此可謂窮矣。」夫子曰:「由,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性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者桓公得之莒,晉文公得之曹,越得之會稽,陳、蔡之厄,於立其幸乎?」自衛反魯,刪《詩》、《書》,定《禮》、《樂》,制《春秋》之義,著素王之法,復相定公,會于夾谷,昭舊以正其禮,抗辭以拒其侮,齊人謝過,來歸鄆、讙、龜陰之田焉。
《孔叢子》〈詰墨9〉墨子曰:「孔子厄於陳、蔡之間,子路烹豚,孔子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之。剝人之衣以沽酒,孔子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之。」
《墨子》〈卷九〉〈非儒下11〉孔丘窮於蔡、陳之閒,藜羹不糝,十日,子路為享豚,孔丘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號人衣以酤酒,孔丘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進,請曰:「何其與陳、蔡反也?」孔丘曰:「來!吾語女,曩與女為苟生,今與女為苟義。」夫飢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贏飽則偽行以自飾,汙邪詐偽,孰大於此!
《莊子》〈外篇〉〈山木7〉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猋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於人心。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愛己而造哀也,曰:「回!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誰乎?」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仲尼曰:「飢溺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何謂無受人益難?」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並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鳥莫知於鷾鴯,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社稷存焉爾。」「何謂無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何謂天與人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莊子》〈外篇〉〈讓王13〉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於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於魯,削迹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於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呂氏春秋》〈孝行覽〉〈慎人4〉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宰予備矣,孔子弦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顏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阨,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虞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4〉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嚮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歎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難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
〈子罕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衛靈公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史記》〈孔子世家44〉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史記》〈孔子世家46~48〉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脩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脩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孟子》〈盡心下64〉孟子曰:「君子之戹於陳、蔡之閒,無上下之交也。」
《荀子》〈宥坐8〉孔子南適楚,厄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弟子皆有飢色。子路進而問之曰:「由聞之: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孔子曰:「由不識,吾語女。女以知者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乎!女以忠者為必用邪?關龍逢不見刑乎!女以諫者為必用邪?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多矣!由是觀之,不遇世者眾矣,何獨丘也哉!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夫賢不肖者,材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時,雖賢,其能行乎?苟遇其時,何難之有!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孔子曰:「由!居!吾語女。昔晉公子重耳霸心生於曹,越王句踐霸心生於會稽,齊桓公小白霸心生於莒。故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說苑》〈雜言16〉孔子遭難陳、蔡之境,絕糧,弟子皆有饑色,孔子歌兩柱之間。子路入見曰:「夫子之歌,禮乎?」孔子不應,曲終而曰:「由,君子好樂為無驕也,小人好樂為無懾也,其誰知之?子不我知而從我者乎?」子路不悅,援干而舞,三終而出。及至七日,孔子脩樂不休,子路慍見曰:「夫子之脩樂,時乎?」孔子不應,樂終而曰:「由,昔者齊桓霸心生于莒,句踐霸心生於會稽,晉文霸心生於驪氏,故居不幽,則思不遠,身不約則智不廣,庸知而不遇之。」於是興,明日免於厄。子貢執轡曰:「二三子從夫子而遇此難也,其不可忘也!」孔子曰:「惡是何也?語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人也。吾聞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湯困於呂,文王困於羑里,秦穆公困於殽,齊桓困於長勺,句踐困於會稽,晉文困於驪氏。夫困之為道,從寒之及煖,煖之及寒也,唯賢者獨知而難言之也。《易》曰:『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聖人所與人難言信也。」
《說苑》〈雜言17〉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居環堵之內,席三經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弟子皆有饑色,讀詩書治禮不休。子路進諫曰:「凡人為善者天報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以禍。今先生積德行,為善久矣。意者尚有遺行乎?奚居隱也!」孔子曰:「由,來,汝不知。坐,吾語汝。子以夫知者為無不知乎?則王子比干何為剖心而死?以諫者為必聽耶?伍子胥何為抉目於吳東門?子以廉者為必用乎?伯夷、叔齊何為餓死於首陽山之下?子以忠者為必用乎?則鮑莊何為而肉枯?荊公子高終身不顯,鮑焦抱木而立枯,介子推登山焚死。故夫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哉!賢不肖者才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有其才不遇其時,雖才不用,苟遇其時,何難之有!故舜耕歷山而逃於河畔,立為天子則其遇堯也。傅說負壤土、釋板築,而立佐天子,則其遇武丁也。伊尹,有莘氏媵臣也,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則其遇成湯也。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於棘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行年九十為天子師,則其遇文王也。管夷吾束縛膠目,居檻車中,自車中起為仲父,則其遇齊桓公也。百里奚自賣取五羊皮,伯氏牧羊以為卿大夫,則其遇秦穆公也。沈尹名聞天下,以為令尹,而讓孫叔敖,則其遇楚莊王也。伍子胥前多功,後戮死,非其智益衰也,前遇闔廬,後遇夫差也。夫驥厄罷鹽車,非無驥狀也,夫世莫能知也;使驥得王良、造父,驥無千里之足乎?芝蘭生深林,非為無人而不香。故學者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也,憂而不衰也,此知禍福之始而心不惑也,聖人之深念獨知獨見。舜亦賢聖矣,南面治天下,唯其遇堯也;使舜居桀紂之世,能自免於刑戮固可也,又何官得治乎?夫桀殺關龍逄而紂殺王子比干,當是時,豈關龍逄無知,而比干無惠哉?此桀紂無道之世然也。故君子疾學修身端行,以須其時也。」
《韓詩外傳》〈卷七6〉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即三經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弟子有飢色,讀書習禮樂不休。子路進諫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賊。今夫子積德累仁,為善久矣,意者、當遣行乎?奚居之隱也?」孔子曰:「由來!汝小人也,未講於論也。居,吾語汝:子以知者為無罪乎?則王子比干何為刳心而死;子以義者為聽乎?則伍子胥何為抉目而懸吳東門;子以廉者為用乎?則伯夷叔齊何為餓於首陽之山;子以忠者為用乎?則鮑叔何為而不用,葉公子高終身不仕,鮑焦抱木而泣,子推登山而燔。故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哉!賢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時也,今無有時,賢安所用哉!故虞舜耕於歷山之陽,立為天子,其遇堯也;傅說負土而版築,以為大夫,其遇武丁也;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其遇湯也;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屠於朝歌,九十乃為天子師,則遇文王也;管夷吾束縛自檻車,以為仲父,則遇齊桓公也;百里奚自賣五羊之皮,為秦伯牧牛,舉為大夫,則遇秦繆公也;虞丘於天下以為令尹,讓於孫叔敖,則遇楚莊王也;伍子胥前功多,後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闔閭,後遇夫差也。夫驥罷鹽車,此非無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無千里之手矣。夫蘭茞生於茂林之中,深山之間,人莫見之故不芬;夫學者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志不衰,先知禍福之始,而心無惑焉,故聖人隱居深念,獨聞獨見。夫舜亦賢聖矣,南面而治天下,惟其遇堯也,使舜居桀紂之世,能自免於刑戮之中,則為善矣,亦何位之有?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當此之時,豈關龍逢無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此皆不遇時也。故君子務學脩身端行而須其時者也,子無惑焉。」《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孔子家語》〈在厄1〉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黎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絃歌不衰。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子路慍,作色而對曰:「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越王句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子路出。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子曰:「賜!良農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歎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吾亦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孔子家語》〈在厄4〉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齎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祐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語》〈困誓4〉孔子遭厄於陳、蔡之閒,絕糧七日,弟子餒病,孔子絃歌。子路入見曰:「夫子之歌,禮乎?」孔子弗應,曲終而曰:「由來!吾語汝。君子好樂,為無驕也;小人好樂,為無懾也。其誰之,子不我知而從我者乎?」子路悅,援戚而舞,三終而出。明日,免於厄,子貢執轡,曰:「二三子從夫子而遭此難也,其弗忘矣!」孔子曰:「善惡何也?夫陳、蔡之閒,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也。吾聞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憤厲志之始於是乎在。」
《風俗通義》〈窮通〉〈孔子1〉孔子困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粒,藜羹不糝,而猶絃琴於室。顏回釋菜於戶外,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迹於衛,拔樹於宋,今復見厄於此。殺夫子者無罪,籍夫子者不禁;夫子絃歌鼓儛,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淵無以對,以告孔子。孔子恬然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路曰:「如此可謂窮矣。」夫子曰:「由,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性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者桓公得之莒,晉文公得之曹,越得之會稽,陳、蔡之厄,於立其幸乎?」自衛反魯,刪《詩》、《書》,定《禮》、《樂》,制《春秋》之義,著素王之法,復相定公,會于夾谷,昭舊以正其禮,抗辭以拒其侮,齊人謝過,來歸鄆、讙、龜陰之田焉。
《孔叢子》〈詰墨9〉墨子曰:「孔子厄於陳、蔡之間,子路烹豚,孔子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之。剝人之衣以沽酒,孔子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之。」
《墨子》〈卷九〉〈非儒下11〉孔丘窮於蔡、陳之閒,藜羹不糝,十日,子路為享豚,孔丘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號人衣以酤酒,孔丘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進,請曰:「何其與陳、蔡反也?」孔丘曰:「來!吾語女,曩與女為苟生,今與女為苟義。」夫飢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贏飽則偽行以自飾,汙邪詐偽,孰大於此!
《莊子》〈外篇〉〈山木7〉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猋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於人心。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愛己而造哀也,曰:「回!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誰乎?」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仲尼曰:「飢溺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何謂無受人益難?」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並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鳥莫知於鷾鴯,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社稷存焉爾。」「何謂無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何謂天與人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莊子》〈外篇〉〈讓王13〉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於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於魯,削迹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於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呂氏春秋》〈孝行覽〉〈慎人4〉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宰予備矣,孔子弦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顏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阨,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虞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4〉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嚮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歎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難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
〈子罕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標籤:
十一、先進篇
〈先進2〉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先進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這章是孔子懷念當初跟他受困在陳、蔡之間的弟子。有的版本將本章和下一章當成一章來說。不過,下章提到的「四科十哲」,只有顏淵、子路、子貢三人,再加上宰我四人隨侍在旁。子張雖也被提及,但未列入「十哲」之中。因此,這兩章應該是沒有關係的。
孔子說:「當初跟我在陳、蔡之間被圍困的弟子,﹝現在﹞都沒有去當官﹝或:都不在身邊。」
「門」有兩解:一、鄭玄說是「仕進之門」。皇侃順著這樣的說法,進一步解釋說:「孔子言時世亂離,非為我道不行,祇我門徒,雖從我在陳、蔡者,亦失於時,不復及仕進門也。」邢昺和戴望也採用這種說法。二、韓愈說是「聖人之門」。朱子也是這種看法。
這章是孔子懷念當初跟他受困在陳、蔡之間的弟子。有的版本將本章和下一章當成一章來說。不過,下章提到的「四科十哲」,只有顏淵、子路、子貢三人,再加上宰我四人隨侍在旁。子張雖也被提及,但未列入「十哲」之中。因此,這兩章應該是沒有關係的。
孔子說:「當初跟我在陳、蔡之間被圍困的弟子,﹝現在﹞都沒有去當官﹝或:都不在身邊。」
「門」有兩解:一、鄭玄說是「仕進之門」。皇侃順著這樣的說法,進一步解釋說:「孔子言時世亂離,非為我道不行,祇我門徒,雖從我在陳、蔡者,亦失於時,不復及仕進門也。」邢昺和戴望也採用這種說法。二、韓愈說是「聖人之門」。朱子也是這種看法。
標籤:
十一、先進篇
〈先進1〉先進於禮樂,野人也
〈先進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先進》是第十一篇,有廿四、廿五、廿六章三種版本。皇侃認為「此篇名弟子進受業者先後也。所以次前者,既還教鄉黨,則進受業宜有先後,故〈先進〉次〈鄉黨〉也。」邢昺則主張「前篇論夫子在鄉黨,聖人之行也;此篇論弟子賢人之行,聖賢相次,亦其宜也。」朱子則指出「此偏多評弟子賢否。」
此章講先進和後進跟禮樂之間或為野人或為君子的關係。此章古注解釋頗有歧異。關鍵在於怎麼理解「先進」和「後進」並且怎麼看待「野人」和「君子」,更關鍵的恐怕是畫龍點睛的最後一句「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先進》是第十一篇,有廿四、廿五、廿六章三種版本。皇侃認為「此篇名弟子進受業者先後也。所以次前者,既還教鄉黨,則進受業宜有先後,故〈先進〉次〈鄉黨〉也。」邢昺則主張「前篇論夫子在鄉黨,聖人之行也;此篇論弟子賢人之行,聖賢相次,亦其宜也。」朱子則指出「此偏多評弟子賢否。」
此章講先進和後進跟禮樂之間或為野人或為君子的關係。此章古注解釋頗有歧異。關鍵在於怎麼理解「先進」和「後進」並且怎麼看待「野人」和「君子」,更關鍵的恐怕是畫龍點睛的最後一句「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標籤:
十一、先進篇
〈鄉黨18〉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鄉黨18〉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這章是孔子看到雌雉知時,而借機感嘆。不過幾種古注的解釋差異很大。這章放在〈鄉黨〉的最後,還引用了孔子的話,和前面只記載孔子舉止行為的篇章很不相同。朱子覺得這張怪怪的,推測「上下必有闕文」。戴望也有同感。
何晏所引用的各家解釋很片段:馬融說:「見顏色不善而去」,這應該是解釋「色斯舉矣」。周曰:「回翔審觀而後下止也」是解釋「翔而後集」。何曰:「言山梁雌雉得其時,而人不得其時,故歎之」是說本章主旨。
這章是孔子看到雌雉知時,而借機感嘆。不過幾種古注的解釋差異很大。這章放在〈鄉黨〉的最後,還引用了孔子的話,和前面只記載孔子舉止行為的篇章很不相同。朱子覺得這張怪怪的,推測「上下必有闕文」。戴望也有同感。
何晏所引用的各家解釋很片段:馬融說:「見顏色不善而去」,這應該是解釋「色斯舉矣」。周曰:「回翔審觀而後下止也」是解釋「翔而後集」。何曰:「言山梁雌雉得其時,而人不得其時,故歎之」是說本章主旨。
標籤:
十、鄉黨篇
〈鄉黨17〉升車,必正立執綏
〈鄉黨17〉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此章描述孔子搭乘別人駕駛的馬車時的舉止行為。
孔子登上馬車,一定會站得好好的,並且握緊馬車上的繩子。站在馬車裡,眼睛不東張西望,不大聲喧嘩,手也不亂動﹝指來指去﹞。
「綏」、皇侃說是「牽以上車之繩也。若升車時,則正立而執綏以上,所以為安也。」《說文解字》〈系部8718〉「綏、車中把也。」
「不內顧」、包咸說是「前視不過衡軛,旁視不過輢轂。」皇侃解釋「內、猶後也;顧;迴頭也。升在車上,不迴頭後顧也。所以然者,後人從己者不能常正,若轉顏見之,則掩人私不備,非大德之所為,故不為也。」這是替別人想。我覺得自己站在車上亂動,恐怕自身也不安全。
「不疾言」,皇侃說「疾、高急也。在車上言易高,故不疾言,為驚於人也。」也就是怕大聲喧嘩嚇到別人。
「不親指」、皇侃說「車上既高,亦不得手有所親指點,謂惑下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說文解字》〈系部8718〉綏:車中把也。从糸从妥。
此章描述孔子搭乘別人駕駛的馬車時的舉止行為。
孔子登上馬車,一定會站得好好的,並且握緊馬車上的繩子。站在馬車裡,眼睛不東張西望,不大聲喧嘩,手也不亂動﹝指來指去﹞。
「綏」、皇侃說是「牽以上車之繩也。若升車時,則正立而執綏以上,所以為安也。」《說文解字》〈系部8718〉「綏、車中把也。」
「不內顧」、包咸說是「前視不過衡軛,旁視不過輢轂。」皇侃解釋「內、猶後也;顧;迴頭也。升在車上,不迴頭後顧也。所以然者,後人從己者不能常正,若轉顏見之,則掩人私不備,非大德之所為,故不為也。」這是替別人想。我覺得自己站在車上亂動,恐怕自身也不安全。
「不疾言」,皇侃說「疾、高急也。在車上言易高,故不疾言,為驚於人也。」也就是怕大聲喧嘩嚇到別人。
「不親指」、皇侃說「車上既高,亦不得手有所親指點,謂惑下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說文解字》〈系部8718〉綏:車中把也。从糸从妥。
標籤:
十、鄉黨篇
〈鄉黨16〉寢不尸,居不容
〈鄉黨16〉寢不尸,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這章描述的比較雜亂,有孔子睡覺和家居生活,也有孔子面對特殊人群和天氣的應變舉止。
孔子睡覺的時候不會張開四肢成「大」字形,不會像死屍那樣,平常家居也不特別嚴肅,而是表情自然。見到穿喪服的人,就算是平常很親近的人,態度也會變得嚴肅起來。看到戴著帽子的官員以及盲人,就算是平常很常見面,也會很禮貌對待。﹝孔子搭乘馬車,路上﹞碰到有人穿著喪服或是挑擔販賣的人,孔子都會躬著身體扶著車上橫木,表達敬意。碰到主人特別豐盛地招待,一定起身對主人表達感謝。碰到打雷和刮大風,孔子也會變得比平常嚴肅。
這章描述的比較雜亂,有孔子睡覺和家居生活,也有孔子面對特殊人群和天氣的應變舉止。
孔子睡覺的時候不會張開四肢成「大」字形,不會像死屍那樣,平常家居也不特別嚴肅,而是表情自然。見到穿喪服的人,就算是平常很親近的人,態度也會變得嚴肅起來。看到戴著帽子的官員以及盲人,就算是平常很常見面,也會很禮貌對待。﹝孔子搭乘馬車,路上﹞碰到有人穿著喪服或是挑擔販賣的人,孔子都會躬著身體扶著車上橫木,表達敬意。碰到主人特別豐盛地招待,一定起身對主人表達感謝。碰到打雷和刮大風,孔子也會變得比平常嚴肅。
標籤:
十、鄉黨篇
〈鄉黨15〉朋友死,無所歸
〈鄉黨15〉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這章描述的是孔子對待朋友的行為舉止。
如果朋友過世了,沒有親友可以主持殯葬典禮。孔子就說:「讓我來主持殯葬典禮。」如果朋友送東西給孔子,就算是貴重如車馬,孔子也不拜謝,指有送祭肉才要答禮拜謝。
「無所歸」、孔安國說是「無親昵也」,戴望說是「無親屬主之者也。」「殯」,皇侃說「停屍於寢以待葬也」,戴望說是「以大斂而徙棺曰殯」,也就是人死後屍體放到棺材以後,還沒有下葬之前的階段。
孔子其實不只照顧無親友的朋友的死,他也照顧朋友活著的時候,特別是朋友來沒地方住的時候,孔子是管住的,應該也管吃(《禮記》〈檀弓上95〉、《孔子家語》〈子貢問6〉和《白虎通德論》〈三綱六紀5〉)。
這章描述的是孔子對待朋友的行為舉止。
如果朋友過世了,沒有親友可以主持殯葬典禮。孔子就說:「讓我來主持殯葬典禮。」如果朋友送東西給孔子,就算是貴重如車馬,孔子也不拜謝,指有送祭肉才要答禮拜謝。
「無所歸」、孔安國說是「無親昵也」,戴望說是「無親屬主之者也。」「殯」,皇侃說「停屍於寢以待葬也」,戴望說是「以大斂而徙棺曰殯」,也就是人死後屍體放到棺材以後,還沒有下葬之前的階段。
孔子其實不只照顧無親友的朋友的死,他也照顧朋友活著的時候,特別是朋友來沒地方住的時候,孔子是管住的,應該也管吃(《禮記》〈檀弓上95〉、《孔子家語》〈子貢問6〉和《白虎通德論》〈三綱六紀5〉)。
標籤:
十、鄉黨篇
〈鄉黨14〉入太廟,每事問
〈鄉黨14〉入太廟,每事問。
這章在〈八佾15〉已經有詳細地說明。整個說話的場合也比本章清楚。孔子當時也回答了「入太廟,每事問」是「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反諷了那些批評他「知禮乎」的人才是「知禮乎」。不過,這章是弟子描述孔子到「太廟」,鉅細靡遺地問。
如果是第一次去,這樣的「問」,是「請問」,是請教,是學習。
如果是第二次以後去,這樣的「問」,恐怕是「質問」,而不是「明知故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示慎重而問,也是再度確認的意思。
這章在〈八佾15〉已經有詳細地說明。整個說話的場合也比本章清楚。孔子當時也回答了「入太廟,每事問」是「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反諷了那些批評他「知禮乎」的人才是「知禮乎」。不過,這章是弟子描述孔子到「太廟」,鉅細靡遺地問。
如果是第一次去,這樣的「問」,是「請問」,是請教,是學習。
如果是第二次以後去,這樣的「問」,恐怕是「質問」,而不是「明知故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示慎重而問,也是再度確認的意思。
標籤:
十、鄉黨篇
〈鄉黨13〉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鄉黨13〉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這章展現的是孔子作為人臣的行為舉止。
魯君賜給孔子食物之後,孔子一定先將席子調整正位,然後才品嘗食物。魯君如果賜給的是腥肉,孔子必定先煮熟之後,然後祭拜祖先。魯君如果賜給的是活物,孔子就會畜養起來,等待祭祀時再加以宰殺當牲品。和魯君一起吃飯的時候,如果魯君祭拜,孔子就趁機先吃飯。孔子生病時,魯君來探視,就將頭面向東方,在身體上蓋上朝服,而將腰帶也放在衣服腰部的位置。魯君有急事召孔子,孔子就先動身,不等車駕備好。
這章展現的是孔子作為人臣的行為舉止。
魯君賜給孔子食物之後,孔子一定先將席子調整正位,然後才品嘗食物。魯君如果賜給的是腥肉,孔子必定先煮熟之後,然後祭拜祖先。魯君如果賜給的是活物,孔子就會畜養起來,等待祭祀時再加以宰殺當牲品。和魯君一起吃飯的時候,如果魯君祭拜,孔子就趁機先吃飯。孔子生病時,魯君來探視,就將頭面向東方,在身體上蓋上朝服,而將腰帶也放在衣服腰部的位置。魯君有急事召孔子,孔子就先動身,不等車駕備好。
標籤:
十、鄉黨篇
〈鄉黨12〉廄焚。子退朝
〈鄉黨12〉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這章描述孔子重人輕馬。
孔子家養馬的地方失火了。孔子退朝以後聽到這件事,就問說:「有沒有人受傷?」沒有問到有沒有馬匹受傷。
鄭玄認為這是孔子「重人賤畜」的表現。王弼認為孔子這麼問,是為了矯正當時重馬的風氣。朱子稍微替孔子緩頰說:「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蓋貴人賤畜,理當如此。」
有的斷句是「傷人乎不?問馬。」這樣讓孔子至少還關心馬。但是先問人還是沒錯的。
這種臨危的表現最能看出一個人平常的修為,不容易造假的。
這章描述孔子重人輕馬。
孔子家養馬的地方失火了。孔子退朝以後聽到這件事,就問說:「有沒有人受傷?」沒有問到有沒有馬匹受傷。
鄭玄認為這是孔子「重人賤畜」的表現。王弼認為孔子這麼問,是為了矯正當時重馬的風氣。朱子稍微替孔子緩頰說:「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蓋貴人賤畜,理當如此。」
有的斷句是「傷人乎不?問馬。」這樣讓孔子至少還關心馬。但是先問人還是沒錯的。
這種臨危的表現最能看出一個人平常的修為,不容易造假的。
標籤:
十、鄉黨篇
〈鄉黨11〉丘未達,不敢嘗
〈鄉黨11〉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這章描述的是在國的領域中送禮和收禮,以及不亂吃藥,特別是長官贈送的藥。
孔子派人到外國出使外交任務,一定會在送別時拜謝兩次。有一次,季康子送孔子一帖藥,孔子拜謝接受,但是說:「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不敢吃這帖藥。」
「問」是指擔任使節到外國去從事外交工作。何晏、皇侃和朱子都沒特別說到送禮的問題。邢昺率先說到「孔子遺人之禮,問猶遺也,謂因問有物遺之也」,就是派人帶著禮物出國。「再拜」是表示孔子的誠意。
至於「康子饋藥」的部分,邢昺解釋說「凡受人饋遺可食之物,必先嘗而謝之。孔子未達其藥之故,不敢先嘗…亦其禮也。」
藥別亂吃,聽醫生的比聽長官的重要。
這章描述的是在國的領域中送禮和收禮,以及不亂吃藥,特別是長官贈送的藥。
孔子派人到外國出使外交任務,一定會在送別時拜謝兩次。有一次,季康子送孔子一帖藥,孔子拜謝接受,但是說:「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不敢吃這帖藥。」
「問」是指擔任使節到外國去從事外交工作。何晏、皇侃和朱子都沒特別說到送禮的問題。邢昺率先說到「孔子遺人之禮,問猶遺也,謂因問有物遺之也」,就是派人帶著禮物出國。「再拜」是表示孔子的誠意。
至於「康子饋藥」的部分,邢昺解釋說「凡受人饋遺可食之物,必先嘗而謝之。孔子未達其藥之故,不敢先嘗…亦其禮也。」
藥別亂吃,聽醫生的比聽長官的重要。
標籤:
十、鄉黨篇
〈鄉黨10〉鄉人飲酒
〈鄉黨10〉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這章是描述孔子在家鄉和老人相處以及碰到驅除瘟疫的儀式時的行為舉止。
故鄉舉行鄉飲酒禮時,孔子一定要等扶著拐杖的老人離開後,自己才起身離開。故鄉舉行驅除瘟疫的儀式時,孔子會穿著正式的朝服站立在門口的階梯上。
這章是描述孔子在家鄉和老人相處以及碰到驅除瘟疫的儀式時的行為舉止。
故鄉舉行鄉飲酒禮時,孔子一定要等扶著拐杖的老人離開後,自己才起身離開。故鄉舉行驅除瘟疫的儀式時,孔子會穿著正式的朝服站立在門口的階梯上。
標籤:
十、鄉黨篇
〈鄉黨9〉席不正,不坐
〈鄉黨9〉席不正,不坐。
這章講孔子的坐。
席子要合乎禮法擺放,否則就不坐。
一般都解釋:「席子沒放正就不坐」,乍看好像孔子有驕傲的毛病。
皇侃引用范甯的說法:「正席,所以恭敬也。」邢昺解釋的比皇侃完整:「凡為席之禮,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如此之類,是禮之正也。若不正,則孔子不坐也。」這似乎比較符合守禮的孔子形象。
這章講孔子的坐。
席子要合乎禮法擺放,否則就不坐。
一般都解釋:「席子沒放正就不坐」,乍看好像孔子有驕傲的毛病。
皇侃引用范甯的說法:「正席,所以恭敬也。」邢昺解釋的比皇侃完整:「凡為席之禮,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如此之類,是禮之正也。若不正,則孔子不坐也。」這似乎比較符合守禮的孔子形象。
標籤:
十、鄉黨篇
〈鄉黨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鄉黨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這章詳述孔子的飲食習慣,有現代食品安全的概念。
吃的飯越精細越好,肉類也切的越細越好。食物變了該有的味道,魚肉腐敗,不吃。顏色不對的食物,不吃。發出惡臭的食物,不吃。沒煮熟的食物,不吃。不當令的食物或是沒到吃飯時間,不吃。食物沒按既定的規矩切割,不吃。沒有適當的佐醬,不吃。肉不能比其他蔬菜多。只有喝酒沒有限量,不喝到不醒人事。街上舖子裡買的東西,不吃。吃飯一定有薑。不飽食。魯君在祭祀後分賜的肉,不放到隔夜吃。家裡祭拜的肉類也不放著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吃飯時候不交談,睡覺前不談正事。就算祭拜時只有很微薄的食物,但也依然保持莊敬。
這章詳述孔子的飲食習慣,有現代食品安全的概念。
吃的飯越精細越好,肉類也切的越細越好。食物變了該有的味道,魚肉腐敗,不吃。顏色不對的食物,不吃。發出惡臭的食物,不吃。沒煮熟的食物,不吃。不當令的食物或是沒到吃飯時間,不吃。食物沒按既定的規矩切割,不吃。沒有適當的佐醬,不吃。肉不能比其他蔬菜多。只有喝酒沒有限量,不喝到不醒人事。街上舖子裡買的東西,不吃。吃飯一定有薑。不飽食。魯君在祭祀後分賜的肉,不放到隔夜吃。家裡祭拜的肉類也不放著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吃飯時候不交談,睡覺前不談正事。就算祭拜時只有很微薄的食物,但也依然保持莊敬。
〈鄉黨7〉齊,必有明衣
〈鄉黨7〉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這章講的是孔子在「齊」時的衣、食、坐三方面都和評時不同。
孔子在﹝祭祀之前﹞一定先沐浴,一定換上浴衣。齋戒時,一定改吃素,也不坐在平常坐的地方。
這章講的是孔子在「齊」時的衣、食、坐三方面都和評時不同。
孔子在﹝祭祀之前﹞一定先沐浴,一定換上浴衣。齋戒時,一定改吃素,也不坐在平常坐的地方。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