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述而29〉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述而29〉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絜己以進,與其絜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在本章中表現出「有教無類」(〈衛靈公39〉)的教學態度。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很難溝通。有一天一個小青年來求見孔子,﹝孔子也接見了,﹞弟子就大惑不解。孔子說:「我們要鼓勵人家願意走上正道,不要讓他走回老路。我們做人不要太過份。別人都已經自己準備好了要走正道,我們就要鼓勵他,他過去做了什麼事情就不要提了。」


「互鄉」是一個地方。不過到底這個地方在哪裡,劉寶楠列舉了很多古注的說法,也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

「難與言」、鄭玄說:「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劉寶楠後來更解釋說:「謂其俗鄙固,不信人言」;皇侃說:「此一鄉之人皆專愚不可與知共言語也」:朱子說:「其人習於不善,難與言善」。戴望說:「以其是非錯互,乖捂正道,故目為互鄉。」總之,古注都認為「互鄉」這地方的人不是「善類」,不聽人勸。所以,有小青年來拜見,才會讓弟子很困擾,不知道這個來自「非善類之鄉」的小青年要來幹什麼,大概怕他對孔子不利吧?

「與」是「讚許」和「鼓勵」。「進」、何休公羊注說是「去惡就善」,也就是「走正道」。「退」就是「進」的相反。「絜」或作「潔」,就是「修治」。「往」就是「過去的行為」。

這件事情很奇怪。弟子難道不知道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政策嗎?不就是因為這些人不走正道才要教誨他們走正道嗎?「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孔子不放棄任何一個教育登門求教的人的機會。帶不帶牛肉乾沒關係,只有已準準備好向學而且也修飾整齊,都可以來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衛靈公39〉子曰:「有教無類。」
〈顏淵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述而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