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為政24〉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為政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這是〈為政〉的最後一篇,乍看之下,把這兩件是拿來一起談,有點怪異。同樣是沒有脈絡,不知道是為何和為誰這麼說。孔子的弟子中,有人是「狂派」(太過),有些是「狷派」(不及),這裡的教訓是要大家走「不過也不及」的「中庸之道」吧?

大體上這兩句話可以當成「不該做而做」和「該做而不做」的舉例,也就是行為的分際。孔子這裡是舉大家熟悉的例子,沒有太多抽象的或理論上的陳述。

先說「不該做而做的」。「非其鬼而祭之」的「其」是指「自己的」;「鬼」只是「歸」的意思,「人死了,我們說「回老家」就是這樣的意思。所以「鬼」其實就是自己過世的祖先沒有現在這種讓人毛骨悚然的意涵﹝而相對的,「神」就是生前有遺德在民者,也不是那些超自然的存在﹞。孔子認為,不是自己的祖先,幹嘛要祭祀?這就是諂媚。照這樣的邏輯,台灣七月中元節祭拜「好兄弟」也是「非其鬼而祭之」。不過,我們也可以延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精神,來替自己的諂媚行為找到一個「做慈善」的好藉口。﹝這算「巧言」嗎?﹞

再說「該做而不做的」。「見義不為,無勇也。」這裡的意思很清楚,「勇」不是黑道那種「刀光劍影」、「逞凶鬥狠」,而是「做該做的事」,英文說Do the right thing。孔子也說過:「當仁不讓於師」,不僅該做,還要搶著做,搶在老師之前做給老師看,不要再拘泥於尊卑長幼的秩序。這是孔子對於「行」與「不行」的分際,以及「仁」和「義」的變通之道,是人都該「知道」。

孔子在這裡並沒有明白說出人名和事件,所以就留下了不少好事者可以發揮的想像空間。邢昺認為:「非其鬼而祭之」指的是「魯哀公不能討伐弒君的陳成子」(〈憲問21),劉寶楠卻認為:「非其鬼而祭之」指的是「季氏旅於泰山」(〈八佾6);「見義不為」就是冉有為季氏家臣,明知老闆違反禮法去「旅於泰山而不能救」。這也算是「依經解經」的範例。

可是大家都教自己的小孩不要「見義勇為」,當然不是說這樣的行為不對,而是這樣的行為往往會替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通常老師鼓勵「見義勇為」的話,會被家長「別多管閒事」的警告給抵消掉。如果我們碰到別人不幸時,不能見義勇為,那輪到我們遭遇不幸時,我們又怎能期望別人能「見義勇為」呢?

這樣看來,社會的道德是靠少數「傻子」撐起來的。鬼神可以明鑑。



附錄

〈雍也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泰伯2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先進1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為政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之以禮。」
〈八佾12如在,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如不。」
〈顏淵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子張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堯曰1〉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學而15〉子貢曰:「貧而無,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八佾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也。」

〈學而13〉有子曰:「信近於,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里仁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之與比。」
〈里仁16〉子曰:「君子喻於,小人喻於利。」
〈公冶長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
〈雍也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述而3〉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述而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路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憲問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憲問13〉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衛靈公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18〉子曰:「君子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季氏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
〈季氏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陽貨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為盜。」
〈微子7〉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張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公冶長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過我,無所取材。」
〈泰伯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泰伯10〉子曰:「好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罕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者不懼。」
〈憲問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者,不必有仁。」
〈憲問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23〉子路曰:「君子尚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而無義為亂,小人有而無義為盜。」
〈陽貨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者,惡訐以為直者。」


〈衛靈公3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